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相信各位都不陌生,这篇表文拥有不少金句,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贞不二,以身许国的决心 。《出师表》读完后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但诸葛亮似乎也透露出了一些对蜀国未来的担忧,特别是后主刘禅,诸葛亮对他并不放心 。关于《出师表》的真实含义有很多种解读 , 甚至有人说诸葛亮实际上是暗藏威胁,这种说法究竟有无道理呢?下面就来分析看看 。
文章插图
1、诸葛亮向刘禅传达的信息《前出师表》问世近1800年来,后人读之,仍未尝不掩卷慨叹,此乃诸葛亮的忠君报国、救亡图存的肝胆之言、肺腑之音 。这文章既是臣子对君王的劝谏之词,也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 , 似父亲一般威严,也如母亲一样慈爱,一片用心藏文章 , 忠义深情寄翰墨,时隔千年 , 读来仍旧令人感慨系之,催人泪下 。
表文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起笔 , 深痛先帝壮志未酬 , 却不幸驾崩;“今天下三分 ,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语句寥寥 , 直奔主题,点明天下大势,蜀汉王朝内忧外患、国步艰难的形势让诸葛亮心中充满忧虑 。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上书《前出师表》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劝请,二是明志 。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想通过此次上表,安排好蜀汉国内的人事安排,分配好文臣武将各自的职能,确定好政府运行准则,以保证政局的稳定,从而有力地支援战争 。
文章插图
①劝请 。即对刘后主的进言,荐能人志士,谈治国大计,以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 。除去忧虑当时蜀汉王朝的内忧外患 , 诸葛亮还必须要处理好与刘禅的关系 。他们既有君臣之分 , 也有“父子”之别 , 所以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既要尽人臣之礼,又要有父辈之尊,既不能以训诫的口吻,也不该用谦卑的语气,要不卑不亢,方为得体 。
诸葛亮概括谈了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之后,他对刘禅劝诫说,“诚宜开张圣听” , 不能只听那些阿谀谄媚的奉承之词,而应该广泛地倾听文武百官的推心置腹的忠诤之言,继承和发扬先帝那种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美德 , “以光先帝遗德” , 才能“恢弘志士之气”,使得全朝的文臣武将,同心同德 , 辅佐蜀汉,共图大业 。
另一方面,刘禅也“不宜妄自菲薄 , 引喻失义” , 即作为帝王就该有帝王的样子 , 不能自甘堕落,不能自暴自弃,听从佞臣们的摆布 , 从而“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还说,刘禅作为蜀汉的帝王,只有“ 陟罚臧否”,严明公正,才能凝聚人心,内外一体 , “不宜偏私”,分辨忠奸,辩别贤愚,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诸葛亮连用“宜”、“不宜”,态度明朗,言辞恳切,反复强调,唯恐有失,可见他对刘后主的殷殷期望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亲贤臣,远小人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既是真实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刘禅的警醒,亲贤远佞实为关系到蜀汉兴衰存亡的大事 。最后还追加了一句补充,先帝生前每每谈及桓帝和灵帝时期的腐败昏聩,莫不为之叹息痛恨,此间种种,由不得刘禅无动于衷 , 冥顽不灵 。只有“亲贤臣, 远小人”,才能广纳“贞良死节之臣”的忠言 , 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完成先帝的遗愿 。
-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申请条件
- 奥斯曼帝国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女奴许蕾姆又是如何成为太后的?
- 曹无伤为何要向项羽告密?鸿门宴真的是他引发的吗?
- 三国时期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其实只有诸葛亮没用过
- 诸葛亮北伐失败郭淮才是立大功者,司马懿真的怕诸葛亮么?
- 蜀国为什么是三国里第一个被灭掉的?没了诸葛亮就不行了么?
-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是不是就知道蜀国不行了?
- 诸葛亮用人为什么不行?两次用人失误却是手下背锅?
- 武则天究竟是鼓励告密,还是反对告密
- 陆逊一生未尝败绩是真的么?战绩真的完胜诸葛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