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饮
每逢三伏,古人以清凉饮料避暑,并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 。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 。在农家亦有伏日“斗酒会” 。
茶是解暑的饮品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 。浙南民间一直有着喝各类“伏茶”的习俗 。取夏枯草、淡竹叶、荷叶等煎汤代茶饮,有解暑、止渴的功效 。在一些廊桥、凉亭里、码头上、街道边 , 保留“免费供应伏茶”字样的小摊,亦彰显出“行善是福”的纯朴民风 。
食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 乃知非傅粉 。”《荆楚岁时记》中解释:“六月伏日食汤饼 , 名为辟恶 。”在我国古时 , 人们视五月为“恶月” , 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 , 故也应“辟恶” 。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 , 吃后出一身汗 , 新粮营养丰富 , 发汗可以驱病 。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也记载说:“田家作苦 , 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除了民间,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 。《汉书》中的《东方朔传》就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的三伏天 , 汉武帝赐肉与众人 。众人到了 , 可奉诏主肉的官员却迟迟不到 。等了好久后 , 东方朔就拔出剑来 , 自己上前割了一块肉,对大家说:“三伏天肉容易坏,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说完,自己捧着肉回家去了 。主肉的官员得知后,便上奏了武帝 。第二天早朝时,汉武帝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为什么不等奉诏主肉的官员到来,就擅自割肉回家呢?”东方朔脱下官帽,谢罪说:“臣罪该万死 。”武帝说:“那你就先说说自己的罪过吧 。”东方朔拜了拜,站起来,说:“东方朔啊东方朔?。?你受赐不受诏 , 为何如此无礼?你拔剑去割肉 , 为何如此鲁莽?你只割了一小块 , 为何如此廉俭?你拿着肉回家献给妻儿,为何又如此仁爱?”汉武帝听了笑起来 , 说:“我要你批评自己 , 你却表扬起来了!”随后,又对他作了些赏赐 , 让他回家交给妻子 。

文章插图
洗
伏天出汗较其他时节要多,洗浴亦是情理之中 。“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 。”“六月六日,童叟浴于屈产泉,末伏乃止 , 谓之洗百病 。”“初伏洗头去风,以杏仁炒麦子,食数粒,一年不头病、心无呕 。”这里所谓的“洗百病”是上古祓禊风俗之承袭 。
除了人于伏日进行洗浴外 , 对动物也要进行洗浴 , 特别是六月六日 。明清时 , 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 , 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三伏日洗象 , 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 。象次第入于河也 , 则苍山之颓也 , 额耳昂回 , 鼻舒纠吸嘘出水面 , 矫矫有蛟龙之势 。象奴挽索据脊 。时时出没其髻 。观时两岸各万众 。”
息
人们为了战胜酷暑与疾病 , 遂有“闭伏”之说 。《后汉书·和帝纪》说:“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 。”俗话谓之“歇伏”,即人们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以防晒 。晋·程晓在诗中说:“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 。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当然,朝廷官员在三伏天还可以休假 。“人日、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 。”(《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六》)
- 急急如律令什么意思
- 贝加尔湖底有1600吨黄金,为什么没人打捞?
- 关羽以前是做什么的?为何武艺高强?
- 蜀字有什么秘密?
- 古代日本人的发型叫什么,为什么要把中间剃掉一部分?
- 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为什么是欧洲国家?
- 嘉靖为什么要改稻为桑?
- 大暑如何养生有什么禁忌?
- 录美妆视频用什么相机 录美妆视频用什么相机比较好
- 庞德被关羽用什么计策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