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计篇的“计”是什么意思 并非指计谋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第一篇讲的是《始计篇》 。很多人理解这里“计”字的含义出现了偏差 , 认为书中“计”是计策、计谋的意思 , 其实不然 。《计篇》的核心是告诉世人,在开战之前需要制定好战略策划,估算己方胜与负的概率 。“慎战”才是孙子在战争实践中的基本思想,因为一旦开战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那今天就来跟各位讲讲《孙子兵法》中,“计”的真正含义 , 一起来看看吧 。

孙子兵法中计篇的“计”是什么意思 并非指计谋

文章插图

有人说 , 诸葛亮不是个出色的军师 , 这其实是不对的 。且不说刘备为表彰诸葛亮,特意设计的“军师将军”称号 。
诸葛亮靠的是实力,他作为军师最好的证明莫过于《隆中对》,也就是隆中对策 。
当刘备像土老板一样问出:“你说我应该怎么办(君谓计将安出)”时,你猜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
很显然,刘备是希望甚至是渴望诸葛亮马上掏出锦囊妙计,只需依计行事即可 。
这种急病乱投医的行为跟土老板们找“成功学大师”、“营销专家”们求取对策的心理是一样的 。
讽刺的是,信以为真的土老板们抱着“锦囊妙计”欢呼雀跃以后 , 生意越做越失败 , 但是成功学“大师”却越做越成功 。
孙子兵法中计篇的“计”是什么意思 并非指计谋

文章插图

诸葛亮是怎么做呢?
他有没有掏出锦囊妙计呢?这是个重要问题 , 如果他邪魅一笑 , 从怀里掏出来了,那他就是个活脱脱的骗子 。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反而开始算账了 , 他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很显然 , 诸葛亮并没有掏出什么锦囊妙计,而是计算起了天下形势 。注意 , 他形容曹操说的“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 形容孙权说的“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
历史告诉我们 , 诸葛亮的算账水平是很高的 , 他深刻的认识到曹操和孙权拥有着强大的实力,所以他们的机会相比于荆州的刘表 , 益州的刘璋要强太多 。
通过这么一层分析,一通计算 , 答案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来了:避实就虚,把荆州、益州作为大本营 。
孙子兵法中计篇的“计”是什么意思 并非指计谋

文章插图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初看《孙子兵法》时,阿信想当然的认为 , 《计篇》就是讲计策的 。结果,当我读完430个字以后,大感失望 , 甚至内心咆哮:
孙武这个大骗纸 , 说好计策呢?咋一个字也没有呢?
当然了,我是个有耐心的人,既然读不到兵法,就当阅读理解读吧 。结果 , 又被“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给难住了 。
这是什么意思?说好的计策没有,还校什么情呢?
矫情还差不多 。于是,扔在了一边 , 读起了《鬼谷子》 。
孙子兵法中计篇的“计”是什么意思 并非指计谋

文章插图

一晃多年 , 必须承认我在《鬼谷子》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我发现鬼谷子的谋略的前提是量权揣情,也就是充分的了解彼此双方,然后才能谋划 。这一点鬼谷子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量权不审 , 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