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介绍 范仲淹为天下而忧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晚年所创作的一首词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是真正“为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他的仕途之路也是十分不平坦 ,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期间 , 身在军中的感叹之作 。从《渔家傲·秋思》中,可以读到范仲淹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一片荒芜的边塞中 , 将士们还要保持高涨的士气 , 除了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精神的考验 , 这无一不让范仲淹感到敬佩 , 此番场景也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
《渔家傲·秋思》赏析每当读到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就仿佛穿越到了霜风萧萧、号角声声 , 人嘶马鸣、刀剑铿锵的宋夏交战的肃杀场景中 。从1038年起 , 西夏侵犯宋边,宋军节节败退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受命于危难之间,赴前线整顿军务,加强防御,伺机出击,挫败敌军,戍边长达三年,《渔家傲·秋思》即写于这段时间 。

《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介绍 范仲淹为天下而忧

文章插图
这一阙词不同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的理性政治宣言,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仲淹在词中体现出了文学家思想勃郁、感情强烈的一面 。
全词随着作者的感情律动为主线自然流转 。边塞秋季荒寒之景与内地差异很大 , “上马定乾坤”的武功之争与“提笔安天下”的文治之功,其环境和心境的差异也很大 。当此危难之际,范仲淹没有打官腔、唱高调,而是以寄托思乡之情的大雁南飞倾诉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
然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作为政治家的理性克制了乡思,四面边声、号角催征的场景又使他回到了严酷的现实 , 他必须要完成戍边守土的使命 。层峦叠嶂、长烟落日的边塞风光是雄奇壮观的,然而“孤城闭”的惨淡寂寥又使人为战事而愁闷 。
《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介绍 范仲淹为天下而忧

文章插图
自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北宋奉行抑武崇文、重内轻外的国策 , 边防废弛 , 军力孱弱,以致养虎为患,屡遭侵犯 。虽然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渴望效仿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在燕然山勒石铭功,但在现实的制约下又不得不遵循闭城死守、旷日持久的策略 。
思家而难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戍边而无功,剑出尘鞘,倏为绕指柔 。正在愁苦之际,忽然听闻羌笛声传来,悠悠苍凉之韵笼盖了霜华满地的边塞 , 使身为主帅的范仲淹与三军将士夜不能寐、泪水纵横 , 这情景让久经风雨、鬓染霜雪的主帅又增添了几许白发!
《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介绍 范仲淹为天下而忧

文章插图
这阙词体现了范仲淹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矢志抗敌的情怀 。当时边塞流传民谣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连西夏都称“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不敢辄犯境”,后来向宋称臣,达成和议 。
范仲淹为天下忧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鞠躬尽瘁 。他少年时便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愿 。出仕后兴利除弊,为民请命,秉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仗义执言,据理力争 。虽屡遭贬谪 , 犹守正不阿,风节凛然 。晚年创办义田,广施恩惠 。他被誉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这是因为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情怀 。
《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介绍 范仲淹为天下而忧

文章插图
“文如其人” , 他在文学创作中主张“为情而文” , 忠于生活现实 , 反对无病呻吟 。因此他的诗词文章都充满着一种“浩然之气”,语真意淳,一扫宋初文坛柔靡之风 。《渔家傲·秋思》一词是边塞词的首创 , 为以艳情、婉约为主的宋词开辟了一个写景宏大而思想深沉、风格豪放而感情真挚的审美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