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应该是读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对于这首诗,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而且对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感情也是很有共鸣的 。而这首诗在人们看来,在唐诗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堪称“孤篇压全唐”,仅仅是一首诗竟然能够压倒全部的唐诗吗?《春江花月夜》真的有这么高的文学价值吗,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你又是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文章插图
在众多的诗篇中,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有着独特的魅力 , 富有盛名 , 为历代文人所称赞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夜月》从“孤篇盖全唐”到王闿运的“孤篇横绝 , 竟为大家”,一直到闻一多先生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不显示着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 。
在多年以前,闻一多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宫体诗的自赎》,对《春江花月夜》予以极高的礼赞 。《春江花月夜》上承《西洲曲》,沈德潜的《古诗源》在评论《西洲曲》时曾说:
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 。
那么 , 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学价值呢?我们接下来就具体地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
1.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情与乐韵本是乐府旧题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被作为一种诗歌体而流传于世 , 特指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为七言歌行,演绎出一首以“月”为中心的九重奏 , 堪称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一首天籁之音 。
乐府者,声依永 。律和声也 。
《春江花月夜》将诗乐融为一体,诗歌 《春江花月夜》的句法特点是“顶针”,全诗紧紧围绕题目的五个字 回环盘旋 , 句与句之间上下、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形成曲折回旋 的韵律 。而乐曲则采用“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段,全曲共十段,以第一段为主题旋律,之后通过九次主题变奏的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九曲连环,层层递进 。诗与乐相互渗透 , 不愧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那样“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
文章插图
2.文字灵动,意境开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叙述与描绘《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文字灵动,语言富有意境 。比如,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每一句都有动词,每一个动词和下一 句又彼此呼应 。此外,全诗第一句的动词“生”和最后一句的动词“落”还形成一种首尾呼应,完成对月升月落整个过程的描绘 。
如今 , 人们联想起描绘“月亮”的诗句 , 总会想到《春江花月夜》诗文中的那几句感伤般的“问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流宛转绕芳甸 ,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中的意境如电影般呈现出来 , 那般丝丝入扣、扣人心弦 。这也恰如,徐增在《说唐诗》中 评价的《春江花月夜》那样: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 。……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
纵观全诗,诗中的意境是开放的,通过移步换景,由景到人,由景到感叹人生,灵动的文字、变换的视点、蒙太奇一般的组接,赋予诗歌意境的丰富与变幻 。正如,当代知名学者蒋勋称赞的《春江花月夜》那样 , 整首诗具有了一种“宇宙意识” 。
- 女扮男装进校园 女扮男装进校园的动漫
- 三国中法正是谁 他在蜀汉的威望有多高
- 慈安是谁的皇后
- 服装流行趋势 2023年服装流行趋势
- 汉字起源于哪里?真的起源于埃及吗?
- 慈安为什么不斗倒慈禧
- 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喜欢吃蝙蝠?历史上的野味
- 国有三不祥的道理启示是什么?
- 曹操为什么那么看重典韦 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 清朝的宫女制度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