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在世时蜀国人才济济,死后人才凋零?

熟悉三国时期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蜀国在刘备死后,似乎就进入到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局面,刘备在世的时候 , 他的身边可以说还是有很多人才的 , 这也是刘备白手起家 , 却能够与曹操孙权这样的人物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原因,但是在刘备死后,局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蜀国人才逐渐凋零,后期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名将,这种情况究竟和刘备有什么关系?为何刘备活着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才,他死后却基本上都没有了?

为什么刘备在世时蜀国人才济济,死后人才凋零?

文章插图
通读三国历史不难发现,刘备在世时,蜀国确实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黄忠等良将,这才使刘备在东汉战乱的年代有了立足的资本,后来建立了蜀国 。但自从刘备死后,蜀国人才开始凋零,出现人才青黄不接 , 伴随着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一批老人相继驾鹤西去,蜀国也没有培养出年轻俊杰,才有了那句带有嘲讽意味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语 。正是缺乏人才,公元263年11月,蜀国被魏国灭亡 。那么,有哪些原因造成蜀国前期人才济济,到后期就人才凋零了呢?概括起来,个人觉得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阐述 。
内因:蜀国吸引人才的“因子”伴随着刘备的离世荡然无存
刘备在世时,之所以周围英才汇聚,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招牌;二是求贤若渴的姿态;三是突出的个人魅力 。可这些吸引人才的“因子”随着刘备的离世荡然无存 。
为什么刘备在世时蜀国人才济济,死后人才凋零?

文章插图
1、“匡扶汉室”吸引人才的招牌失效 。刘备由一个贩卖草鞋和芦席为生的小商贩,一步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蜀汉政权,其中关键一点是他打出了“匡扶汉室”这块政治招牌 。
在《隆中对》中,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汉室朝纲倾颓,奸臣窃取国权,皇上风尘避乱 。鄙人自不量力量德,企图为天下伸张正义,苦于自己智术浅短,因而屡遭挫折,以致今日这种地步 。但我初衷不改、志向未泯 , 您说我该如何做才好?”
就是这么简短的一段话 , 让眼光极高的诸葛亮十分佩服刘备的思维格局和志向 。有了这块“匡扶汉室”的招牌,不仅出师有名 , 而且还有很强的号召力 。当时的董卓和曹操 , 专权后之所以遭人唾弃 , 被人瞧不起,关键一点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认准了刘备是一个不凡之人,才下定了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决心 。也正是通过这块政治招牌,刘备的名声爆表,法正、马超等许多人慕名而来 , 很快刘备就建立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团队 。
可到等到刘备死后,“匡扶汉室”的招牌早已失灵 。因为刘备的称帝 , 虽然自己可以自圆其说 , 是因为曹丕杀死了汉献帝,不得已才称帝 。可在外人看来这就是欺骗、就是不道德的表现,在社会上留下这个坏名声,蜀国外的人才自然是不愿意来投奔的了 。
为什么刘备在世时蜀国人才济济,死后人才凋零?

文章插图
2、君主求贤若渴的姿态丢失 。当时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被刘备求贤若渴的姿态所感动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这么一段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 , 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 , 乃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