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好这件事还得从朱元璋登基之后,关于首都建在哪里的争论说起: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但是就都城设在哪里,朱元璋犯了难 。按照我们的理解,他是从南京(应天)起家,定都南京是顺理成章,但是当时的环境下,定都南京有很多问题 。
最大的问题就是天下未定,北方还在战争,而从南京运送粮草去北京(大都),成本太高 。如果是走陆路,送一车粮草到北京,还得带一车粮草路上吃 , 走水路,并不畅通,走海路 , 又是危险重重,即使不翻船,沿途的海盗都惹不起,真正能送到北京 , 只有40%的成功率 。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点小迷信:因为自古以南京为首都的朝代,大都短命,比如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 。最多的也不过百年 , 所以,南京绝非朱元璋的首选都城 , 不过此时的元朝尚未灭亡 , 天下还有大片土地不在朱元璋手中,所以一时之间也选不好都城 。
朱元璋比较特立独行,登基之后 , 他手下的大臣们,也不敢轻言定都之事,这事必须由皇上亲自定夺 。正应了项羽那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
朱元璋跟我们千千万老百姓一样,也是很爱慕虚荣的,同时也是为了报效自己的家乡 。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另类方案,那就是两京制,大力建设老家凤阳,成为大明朝的中都 。
该位置在临濠(原濠州),朱元璋给改名叫中立府,并给了一个建设这里的理由:“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文章插图
既然是建设中都,那么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凤阳连年饥荒,不然的话,当初朱元璋也不会起义 。所以当时人口稀少,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 , 朱元璋就连续迁移了四种人到凤阳:
第一类人是工匠,建设中都必不可少的人,这类人很多,估计有十来万之巨,都是从全国各地拉来的;第二类人是军队,这也很正常 , 建设好了中都 , 总得有人守卫,况且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军队来监管;第三类人最惨,是江浙地区的富人,被朱元璋强令迁移过来;第四类人则是罪犯,一种是无恶不作的罪犯 , 被发过来做苦工,另一种则主要是皇亲国戚或官员,是被关押在这里的 。
“二月甲午 , 宥杂犯死罪以下及官犯私罪者,谪凤阳输作屯种赎罪 。”
但凤阳这个地方,建了六年后,最终还是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方面这个地方确实无险可守;二是没有城池基础 , 硬建,成本太高;三是激起了民愤,要知道元朝之所以被推翻 , 就是因为徭役过重 。
当然,还有一条原因在于 , 朱元璋的手下大部分都来自凤阳 , 一旦到了凤阳,担心自己会被架空,不利于统治 。
中都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是人却迁了过来,其中的工匠随着建设中都的工程停止,大都又被招到南京建城 。而军队嘛 , 中都不建了 , 自然也不需要这么多,大都驻防其他地方去了 。唯有第三类人,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人,命运实在悲惨,恨透了朱元璋 。
文章插图
3.朱元璋为什么要迁这类人到凤阳其实恨都是相互的,他们之所以恨朱元璋,是因为朱元璋先恨的他们 。要知道,江浙富庶地区本就是张士诚统治地,张士诚这人千不好、万不好,却对老百姓很好 。当初红巾军起义遍布全国时 , 是江浙地区的富户资助张士诚,作为报答,张士诚保护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这也导致,朱元璋打张士诚时没少费劲,夺得天下之后 , 自然对这群人恨之入骨 。
- 朱元璋为什么下令禁海?海禁背后有哪些影响?
- 光绪帝怎样才能避免被慈禧陷害?
- 朱元璋称帝后对自己的老家凤阳有什么不一样的政策?
- 卫青和霍去病在汉匈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汉武帝手中的两张王牌
- 元顺帝真的是宋恭帝的儿子吗?
- 溥仪当时才三岁,为何不让摄政王载沣当皇帝?
- 朱元璋的二哥二嫂后来怎么样了?
- 乾隆皇帝为何要主动禅让皇位?后面的3年里他都在做什么?
- 朱元璋的特务组织是如何监视大臣的?是怎么偷听他们讲话的?
- 慈安太后死因何为多出于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