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左翼二百四十乘(包含潘党监军四十乘) , 右军也应该相差无几;中军为能与晋人对抗,大致维持在三、四百乘之间 。因此,在排除围攻郑国的战损之后,参与邲之战的楚方总兵力在九百乘左右 。
由此可见,邲之战中楚方整体实力还是处于上风 。但是 , 楚军已连续三月征战,晋军虽然兵少,却是以逸待劳 。所以 , 晋人才敢仅出七百乘来与手握近千乘军队的楚庄王争霸 。不过,由于晋军内部人心各异、矛盾重重,最终楚庄王“以劳胜逸”,赢得了晋、楚第二次争霸大战的胜利 。
晋、楚最后一场大规模争霸决战是鄢陵之战 。
鄢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75年,在鞍之战后,再次改变了军制:除中军、上军、下军外,又增添了新军 。按鞍之战建制 , 中军为三百乘,其余各军为二百五十乘,总兵力在一千零五十乘 。这次攻打郑国,晋国将四支军队全都派出来了 。
文章插图
此外,为与强大楚军对抗,晋人还向齐、卫、鲁三国请求了支援 。可鲁成公因为担心母亲与叔孙侨如作乱,并没能出兵 。齐国出兵三分之一,应该还是七百乘;在卫文公去世之年 , 卫国已达三百乘国力 , 吞并邢国后实力也有所恢复,这次大致是出兵二百乘 。因此,晋人原本预计己方总兵力可达两千乘左右 。可诸侯助战之师还没到,鄢陵之战就已正式开打,因此这次大决战实际是晋军独力迎战楚、郑联军 。
楚国本身就实力雄厚 , 再加上曾经的“小霸”郑国帮手,照理应该是稳占上风 。
可此时东周局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早在晋景公时期,晋人就把楚国东南一带的吴国扶持起来了;从此,吴人不停向楚国发起进攻,没有一年停止 。因此,吴国牵制了楚国大量有生力量 。
即便如此,开战前晋人仍然普遍有畏战情绪,纷纷劝阻晋厉公:“楚国有我国国士在,而且人多势众 , 不可与之对敌!”此时,伯宗被三郤迫害致死,其子伯州犁逃入楚国 , 为楚人出谋划策 。尽管晋国这次派出了空前宏大的军队 , 但实力雄厚的楚军有了伯州犁相助 , 晋军仍然处在下风 。
由此也可看出,鄢陵之战楚军总兵力仍然要多过晋军 。以邲之战规模来衡量,楚军兵力仍然维持在千乘左右 。
鄢陵之战中,郑国并没有独立成军,说明这次郑军兵力较少 , 只能作为楚军的补充 。既然郑军不能当晋军一翼,说明这次郑人兵力规模仅为两百乘左右 。一方面,长期争霸战争让身处四战之地的郑国实力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因为背叛了晋国 , 鄢陵之战前卫、宋二大晋国盟友也先后与郑国开战,导致郑人无法分出太多兵力来相助楚军 。
【晋楚争霸晋国是如何占据上风的?并非靠硬实力而是拼软实力取胜】以此而言,楚国一方的总兵力在一千二百乘上下,对比晋方仍然占据上风 。
然而 , 虽然兵力占优,可楚军战斗力却极不平衡:郑国屡遭战火,消耗太大,军容极其不整;楚军中还有不少蛮族士兵,在楚庄王时才被彻底征服 , 不懂中原战法,甚至无法列成阵势 。因此,除中军是楚军精锐外,左右两翼的战斗力都极弱 。
文章插图
针对楚军弱点 , 在前楚人苗贲皇建议下 , 晋人采取了“田忌赛马”策略:将晋国中军的精锐士卒都调换至左右两翼;在晋军左、右两翼击垮楚军两翼后,再集合四军之力来攻打楚国中军 。在牢牢把握住楚军这一弱点后,晋国在第三次争霸决战中再次取得了胜利!
- 晋朝为什么不写入历史?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 为什么说春秋五霸有四个都出自晋国?
- 三家分晋时智氏最强大,为什么反而被灭了?
- 晋献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 张仪以横破纵大败楚国,他是如何将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之间的?
- 春秋一霸的楚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 两次战役使得魏国跌下神坛
- 吴倩|二公淘汰4人变3人,徐怀钰又卡位晋级,吴倩镜头锐减疑得罪节目组
- 吕省推行改革使晋国国力大增
- 三家分晋后晋国还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