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宗竟靠打架当上状元?都怪赵匡胤出了一损招


王嗣宗在北宋开国不久后,便成为全国乙亥科状元 。不过一般状元都是靠动笔获得,王嗣宗不仅动了笔 , 还动了手,但这又不是考武状元 , 王嗣宗干嘛要动手呢?这都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出了一损招 。当时录取状元是看谁先交卷,结果王嗣宗和另一名考生陈识同时交卷,这让赵匡胤一时犯了难,最后没办法就临时决定,既然文分不出胜负,就用武来决定这个状元的归属 。陈识不敌王嗣宗,这个状元头衔自然也就落到王嗣宗手里了 。

王嗣宗竟靠打架当上状元?都怪赵匡胤出了一损招

文章插图
科举制虽然产生于隋唐两朝,但真正迎来兴盛期的却是宋朝,不仅录取的人数大幅激增,就连应试者的身份、背景也几乎不再限制,以故寒门子弟因考试而入仕者极多,其中不乏有封侯拜相者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便是这种通过科举实现人生华丽逆转的贫寒读书人 。到了武则天时期又增加了武举 , 所以也会有武状元 。著名的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当的官 。
既然分文举和武举两类,自然就有不同 。文举是靠文章 , 武举自然就要靠武艺了 。在北宋初年就有一位状元是靠打架当上的状元,不过这不是在武举的时候,而是在文举的殿试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桩奇葩事 。
赵匡胤是以武将的身份当上的皇帝,对于文墨不是太熟悉 。这就让本来就不好办的科举成了一件更加头疼的问题 。于是赵匡胤干脆就下令谁先交卷谁为状元 。到了开宝八年(975年)就出现了两人同时交卷,赵匡胤让两人通过打架定胜负的场景就这么出现了 。
王嗣宗竟靠打架当上状元?都怪赵匡胤出了一损招

文章插图
且说在这场殿试当中,王嗣宗与赵昌言在同一时间内答满题目并交卷,这让宋太祖很是尴尬,不知道该选择谁来做这个状元 。思虑良久,皇帝做出一个近乎荒唐的决定 , 让王嗣宗与赵昌言通过“手搏”来定输赢,获胜者即是状元 。
司马光在他的著作《涑水记闻·卷三》里就记载了这一出:“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举进士 , 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 。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 , 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 。”不过这个记载却有些失误,因为这里面的赵昌言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才中进士,两人不在同一榜,没机会打 。所以《玉照新志》的记载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 , 艺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而嗣宗胜焉,嗣宗遂居第一名,而以识为第二人 。”
王嗣宗竟靠打架当上状元?都怪赵匡胤出了一损招

文章插图
王嗣宗作为满腹才华的文士,最终却通过格斗的方式当上状元 , 难免会成为某些人奚落对象,而他对此也极为敏感 。“种放以处士召见,拜谏官,真宗待以殊礼 , 名动海内 。後谒归终南山,恃恩骄倨甚 。王嗣宗时知长安,放至 , 通判以以下群拜谒,放小挽垂手接之而己,嗣宗内不平 。
放召其诸侄出拜嗣宋,嗣宗坐受之 。放怒,嗣宗曰:‘向者通判以下拜君,君扶之而已;此白丁耳 , 嗣宗状元及第,名位不轻,胡为不得坐受其拜 。’放曰:‘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嗣宗怒 , 遂上疏言:‘放实空疏,才识无以逾人,专饰诈巧,盗虚名 。陛下尊礼放,擢为显官,臣恐天下窍笑,益长浇伪之风 。且陛下召魏野,野闭门避匿,而放阴结权贵以自荐达 。’因抉摘言放阴事数条 。上虽两不之问,而待放之意寝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