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真的能禁住海外贸易吗?( 二 )


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 。正如我们于上文中刚刚提到的 ,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陆上丝路”的阻碍,催生了其后的地理大发现一样,明朝的“海禁”政策,也必然要迫使宋元以来,异常繁荣的“海上丝路”上的国际贸易,由明到暗 , 转化为走私贸易 。因为宋元时候“海上丝路”的异常繁荣,已经致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于悄然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趋势 , 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了 。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真的能禁住海外贸易吗?

文章插图
在两宋的三百一十九年间,朝廷对于商业的重视程度,似乎也并不亚于今天 。据《宋史·食货志》的记载称,“天圣以来 , 国用浸广,有请算缗钱以助经费者 。仁宗曰:‘货泉之利,欲流天下通有无,何可算也?’”足可见,朝廷对贸易的重视程度了 。
而两宋时期,居于世界翘楚地位的船舶制造业,就更使得其海上贸易的繁荣如虎添翼了 。如《梁梦录·卷十二·江海船舰》所载:“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 。”也就是说,两宋时候的造船技术 , 就已经遥遥领先于几百年后 , 到了大航海时代,欧洲的造船技术了 。
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更有制瓷业、造纸业、丝织业、印刷业以及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等行业的高度发展,为两宋的海上贸易提供了足够必要的输出的商品 。而在这些产品高度发展的背后,所致使的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变,亦是无法避免的 。从宏观上讲 , 宋高宗皇帝赵构的一段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的记载,赵构就曾洋洋得意地说 ,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 , 这一现象,其实早已逾越了一个传统农业国家财政收入中,商业贸易税赋收入的比例了 。也就是说 , 似乎我们已经可以,将南宋视作为繁荣的商业社会了 。
待到元朝建立以后,这一趋势非但没有受到扼制,其实是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还在南海建立起霸权 , 把海外贸易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 获取暴利 。在马可·波罗于十三世纪末 , 于中国归国后,曾记述俱兰(今印度度奎隆)的情况说,“蛮子(中国南方)商船前往该地贸易,获取大利 。”
这种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扼制其发展步伐的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当大明朝廷推出“禁海令”后 , 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便很快就大规模地发生,并迅速发展了起来 。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真的能禁住海外贸易吗?

文章插图
三、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迫切需要流向海外市场;
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基础上,明朝建立伊始 ,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并出现了一些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如如闽广的甘蔗果木 , 太湖流域的湖州、嘉兴、杭州等地的桑蚕,安徽、 浙江的茶,等等 。
谢肇淛在其《西吴杖乘》里称,蚕桑之事,“湖人尤以为先务,其生计所资,视田几过之”,也就是说,从事蚕桑的收人,是要比种植水稻所获之利,要高出好多倍呢 。
事实上,除了以上农产品高度商品化的区域以外,在大明朝的其他更为广阔的区域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就意味着沿海地区的商品化农产品在国内的市场是极其有限的 , 迫切需要流向海外更为广阔的市场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