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都有一些为后世诟病的政策 , 比如清朝的闭关锁国,明朝的海禁 , 虽然不是彻底断绝了中国与外界国家的联系,但是的确从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与国外的经济往来 , 尤其是闭关锁国 , 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里醒不过来 。不过,明朝时期的海禁,真的可以把所有的海上贸易禁止住吗?民间难道就没有私底下进行的贸易?
文章插图
一八七七年,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结束了他多次在中国的地质、地理考察后,作了一本书—《中国》,并于书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后来这本书引起了一位法国人 , 叫做沙畹的汉学家的注意 , 在他写他的《西突厥史料》一书的时候 , 接受并发展了李希霍芬的观点 , 进而指出“丝路有海陆两道”,便是我们今天依然还在沿用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肇始 。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快得到了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与关注,开启了国内外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下文中简称为“海上丝路”)进行学术研究、探讨的浪潮 。
而“海上丝路”的发生、发展历程,亦未能有别于,世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并推行起“海禁”政策以后,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被明令禁止了 。而对海外贸易的多方面的需求,并不会就此戛然而止 。
也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民间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迅猛地发展了起来 。如沈德符就在其《野获篇》一书中讲到,“在沿海则台、温、福、兴、泉、漳、潮 , 在内则福宁、福清、边江、长乐,户习风涛,人熟勾引,百人为舟,方舟为党 。冒给般由,开洋谢利,一遇负贩之舶 , 弱肉强食,杀戮剽掠以为常 。”(据 沈德符《野获篇》卷 12·《海上市舶司》) 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朝廷的朝贡贸易衰落 , 使得当时几乎是仅存的海外走私贸易,就愈发的繁荣了,据《明史》的记载称,福建到吕宋,“商贩数万人”,足可见当时走私规模之大了 。
所以 , 当我们去研究有关“海上丝路”的诸多现象时,明代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自然应是一个无法回避,也是一个极为繁钜的课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将为大家一一展开探讨 , 今日且从“明代私人海外走私贸易兴起的原因”来谈起 。
文章插图
一、欧洲的“大航海” , 是其得以兴盛起来的重要的时代背景;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真的能禁住海外贸易吗?】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在扼守着“陆上丝绸之路”要道上的崛起,严重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间的贸易,催生出了自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的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而这一历史时期,则被称之为大航海时代 。
欧洲的大航海,自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主题,也就毋须絮言展开,事实上葡萄牙人首先于十六世纪初叶,渐次来到东亚 , 并向明廷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则是与其不无关联的 。当他们遭到明廷的拒绝后,滞留在中国南方沿海岛屿,并主动与中国的民间商人 , 在私下里进行商品贸易,又无疑进一步促使了,大明中叶以后,海外走私贸易的繁荣 。
只是在明初的时候,这一影响于大明朝的私人海外走私贸易的发生,关系似乎并不是很大 。
二、宋元海上“丝路”的发展,使海上贸易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 若是当年李自成没有起义,明朝能够低档的住满军的进攻吗?
- 明朝选驸马有哪些要求?过程严格结果却不靠谱
- 崇祯皇帝南迁能否拯救明朝?只怕崇祯晚年失了民心
- 蓝玉和傅友德谁更加厉害一些?
- 耿炳文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他是如何在朱元璋面前自保的?
- 清朝皇帝为什么要供奉一位明朝太后?
- 明朝官员想要成为首辅有多难?
- 万历皇帝不上朝事出有因,却让明朝迅速走向衰落
- 东林六君子的结局是怎样的?明朝诏狱之刑是怎样的?
- 明朝为什么总是出现国库亏缺?三大利益集团是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