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朝代很多时期都有正史史书 , 尽管不能说每件事情都是真实的,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古代历史的权威手段,参考性还是非常强的 。不过,史书其实一般来说都不是当时的人写的,而是后世的人写的,或者说在一个王朝灭亡之后 , 由下一个王朝所写 , 这样一来,很容易会被泼脏水,后世的人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就会写什么,而不会太在意真假 。然而历史上那么多朝代,只有清朝的《清史稿》让人疑惑,这名字一听就不是正史该有的名字,为什么是一个“稿”,而不是清朝正史呢?
![清史稿为什么不是正史?](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14QH115-0.jpg)
文章插图
【清史稿为什么不是正史?】《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 。全书五百三十六卷 , 其中本纪二十五卷 , 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 。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
《清史稿》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编修工作历时十四年,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 。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 , 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 , 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 。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但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
《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 , 但又有所创新 。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 。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 。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 。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 。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 , 称太平军为“粤匪” , 视辛亥革命为“倡乱” 。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反动行径却多处隐瞒,倾向性错误显而易见 。对此 , 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 。1929年12月14日 , 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 , 其中有;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清朝讳等内容 。
![清史稿为什么不是正史?](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14QM0Z-1.jpg)
文章插图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 , 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 。因此 , 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 。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 。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 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 , 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 。”显然,按其本意 。《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 。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 , 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 , 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 。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非礼宣华夫人
- 清朝的试婚格格在试婚后结局怎么样
- 为什么抬棺材的时候不能够中途落地?这其中有什么忌讳?
- 揭秘忽必烈攻打日本为什么失败
- 陈宫为什么最后离开了曹操
- 生孩子为什么要避开24节气
- 刘秀第九子刘荆为什么自杀
- 宋朝时期为什么没有藩王造反
- 古代画家为什么强调绘画要以“气韵生动”为主?
- 刘裕为什么被成为南朝第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