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故事?晏子兵不血刃干掉己方三员大将

说到成语“二桃杀三士”可能有些小伙伴们不是很熟悉了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 , 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 , 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那么关于这个成语有着什么样子的典故与故事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

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故事?晏子兵不血刃干掉己方三员大将

文章插图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 。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 , 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 , 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 。尽管如此 , 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 , 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 。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 。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 。《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
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故事?晏子兵不血刃干掉己方三员大将

文章插图
成语典故典源《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过而趋 , 三子者不起 。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 , 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 , 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 , 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 。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 , 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 。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 , 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 。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 。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 , 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 , 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 。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 , 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 , 无勇 。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