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私废公典故出处介绍

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以后,带着几名将领打算从华容道逃走,结果诸葛亮早已算到曹操会从此路逃走,便派出关羽提前去拦截曹操 。但关羽又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好汉,当年曹操缉拿关羽并没有杀他,还给他封官想让他留在曹魏,这份恩情关羽一定要还给曹操,所以最后也是将他放走 。这次讲述的成语“以私废公”,就和关羽放走曹操有关 , 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吧 。

以私废公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发生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曹操、程昱 。原文如下:
【以私废公典故出处介绍】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 , 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 , 然已斩颜良 , 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 。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以私废公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 。云长大喝一声 , 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 。云长愈加不忍 。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 。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兵败赤壁,诸葛亮在曹操撤退途中安排了多路追杀,并在华容道设伏的任务交给了关羽 。当曹操狼狈不堪地进入华容道后,关羽率部拦住曹操的去路 。谋士程昱认为曹操当年有恩于关羽 , 只要曹操亲自哀求,关羽一定会将曹操一行人放走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打动了关羽,曹操也得以逃过一劫 。
以私废公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关羽口中的“以私废公”,意为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李通传》中的“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 。”
曹操兵败赤壁并经华容道北撤 , 这是历史的真实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载:“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 , 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 , 死者甚众 。”刘备派人去华容道伏击曹操,也是事实,不过结果却并非小说中所言的关羽拦住了曹操,而是刘备反应太慢,迟了一步,曹操在此之前已经穿过了华容道 。为此,曹操还讥笑刘备说:“刘备,吾俦也 。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 , 吾徒无类矣 。”从这个记载也可以发现,小说中所谓的关羽“义释华容道”的情节只不过是虚构而已 。
以私废公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既然华容道上本无事,那么小说中“义释华容道”这一情节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不是小说家的发明创造呢?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情节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故事雏型在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就已经出现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