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只要把一本书看上百遍,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 。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读书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书的种类则要多出百倍,在三国时期大家想看书可能也就只有春秋时期的书籍,所以只能来来回回反复的读 。所以这次讲的成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凸显了古人的读书方法,虽然书不多但能保证每一本都读透,每个人也能参悟出不同的道理,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吧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时间是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名叫董遇 。原文如下:
初 ,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 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董遇对《老子》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 并为该书作训诂注疏 。他还非常喜欢《左氏传》,并为该书辨别异同 。有人想拜董遇为师,却遭到董遇的拒绝 。董遇表示:“读书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中的意思便自然会显露出来 。”有学生对董遇表示:“苦于没有时间读书 。”董遇回答道:“应当利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 。”学生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晚上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都是多余的时间,也可以读书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本文要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有两个,一个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另一个则是“三余读书” 。前者的意思是读书的遍数一多 , 书中的意思便自然显露出来;后者的意思则为抓住一切空闲时间读书 。这两句成语都是由董遇所首创 。知识改变命运 , 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 。但如何抓住空闲时间读书、怎样才能理解书籍的精髓,这里面的诀窍却并非人人都能明白 。而早在一千多年前,董遇所首创的这两句成语恰恰回答了这两个疑问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董遇这个人物 。关于董遇的事迹 ,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只言片语,但在三国时人鱼豢所撰的《魏略》当中,董遇与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人的事迹被并传,有个简略的介绍 , 他们七人被鱼豢誉为“儒宗”,简言之就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家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董遇,字季直 , 籍贯不详,早年与哥哥季中一起投靠将军段煨,后来又来到京城,担任过黄门侍郎 。曹丕及曹睿当政期间 , 董遇先后担任侍中、大司农等职,数年后病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