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党派之争原因是什么?崇祯为何无法代替魏忠贤?](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42642C55-3.jpg)
文章插图
其七、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导致问题更严重
明朝的强大,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导致参与斗争的人们 , 往往只知内斗而不知乃至不顾“最危险的事情” 。
所有人都知道政争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甚至错误频出 , 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即使忠君为国的人也要“先保证生存”,然后才能获得理念成功 。要想“生存”就需要内斗 。所以 , 从晚明到南明,为什么外界和自身政权的威胁到了“很明显”的时候 , 人们都不能停止内斗的根本所在 。
所有人都不想“暂时抛弃矛盾,一致对外”,只想着先打好内战,然后再一致对外 。但问题的关键是,外因给不给你这个机会 。
其八、科举制导致问题复杂
科举制导致“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特别多,而他们想要生存,就必然要参与“内斗” 。
那么,在这八个原因中,“党争”中谁的责任最大呢?下文我们就继续根据茅元仪的经历 , 阐释一下这一问题 。
![明朝党派之争原因是什么?崇祯为何无法代替魏忠贤?](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426426318-4.jpg)
文章插图
崇祯无法代替魏忠贤我们以茅元仪为例,因为屡次科举不成,这就导致其只能另辟蹊径,走上一条“山人之路” 。山人就是一群没落的知识分子 , 以自己的实际才能进入有权有势的人的幕府,其实和师爷类似 。晚明时期和清朝幕府师爷问题成为社会现象,何以?就是因为科举制下的官员没有“实践能力”,就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人帮忙 。
因为八股取士下,文人官员的短板越来越多 , 几乎除了之乎者也外什么都不会 。在此情况下 , 需要各种师爷就很多 。一个官员一个幕府就是一个利益集团,为了在利益多元下的官场获得生存,每个官员都会根据师生关系、地域关系、喜好等组成更大的集团 。由此,这必然加剧“党争”问题 。
只要是出现“团体”,自然就是利益分配不均的表现,东林和阉党如此、东林和齐楚浙党更是如此 。东林党在网络世界经常被人骂得体无完肤,其实 , 更多的情况下,东林党属于“代人受过” 。
东林党内人才颇多,例如孙承宗;但投降清朝者也不少,例如钱谦益 。东林党其实一直没有控制过政权,只是对东林党有同情心理的人做过首辅 。所以 , 东林党作为“党争罪魁”是牵强的 。
![明朝党派之争原因是什么?崇祯为何无法代替魏忠贤?](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426423113-5.jpg)
文章插图
【明朝党派之争原因是什么?崇祯为何无法代替魏忠贤?】东林党只是文人集团的一小部分,东林党之后有更强大、人数更多的复社 。投降清朝的大多是复社成员,而非东林党党徒 。再者,晚明文人已然没落,追随、与阉党协作的齐楚浙同样有着这些毛病 。只不过,东林党党徒往往比较理想化、态度比较坚决 。
有些人说东林党多是书生误国,从孙承宗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 。更有一些人 , 说孙承宗不是东林党 。但问题是,明朝人自己都这么认为,作为后来人在没有经历的时候其真实性自然没有当事人说得更符合当时的历史 。
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 , 但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死后,朱由检登基后风云突变 。看着强大无比的魏忠贤,被崇祯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 。其原因何在?自朱棣之后 , 庞大的大明特务统治就成为错综复杂、你后面有他他后面有我的局面 。正如正德时期的“太子八虎”一样,刘瑾也只是权力众生的一员而已,在大明特务统治背景下:
- 明朝出海的船队之间,是怎么交流的?
- 明朝航海事业发达,为何不建立海外殖民地?
- 明朝修了多少年的长城?
- 明朝三无指的是啥?
- 明朝皇帝为什么不喜欢上朝 其实大臣一样不喜欢
- 明朝时期有没有文字狱 和清朝哪个更严重
- 朱常洛到底怎么死的?
- 明朝抗日援朝历史
- 明朝为何在山西修建内外两道长城?有何作用?
- 明朝北京和南京两套六部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