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靖难之役埋下伏笔 父子关系矛盾成大忌( 四 )


朱元璋为靖难之役埋下伏笔 父子关系矛盾成大忌

文章插图
这道理,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夫子就整明白了——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道” , 即历史的必然;“助”可理解为“群体”、“群体推动力”;而“得”或“失”的那个,便是“巨人” 。
这么一说,挺轻易就看得出 , 其实,“得”或“失”也好,“多助”与“寡助”也罢,真正的“灵魂”,是“道” 。即:历史的必然 。
历史的必然中,以蒙古帝国为代表的北亚游牧民族,终将走向崩溃式的衰落 。
历史的必然中 , 古老的华夏民族,终将驱逐“失道”的统治,披荆斩棘地迈向“复兴” 。
历史的必然中,日月相辅的“明”,终将成为这一轮复兴的担纲者 。
历史的必然中,这沉重、艰巨的职责,须得两代人乃至更多代人不断批判的、修正的引领、探索、完善 。
历史的必然中 , 历时近三年的靖难之役,留下了铁血暴戾,镌记了斑斑血泪,也开创了崭新格局,启动了熠熠生辉的大时代!
或许有别的选项,比战争仁慈,比叔侄相残温婉 。但历史选择了朱元璋,选择了朱棣,战争就已几乎无从规避 。
延伸来看,若无靖难之役及其创痛与负疚,不知道北镇边疆、永乐大典、七下西洋这些煌煌壮举,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和节奏到来 。
睿智、严厉、多疑的父亲;强悍、坚韧、有志的儿子;于家国,他们有着多重而复杂的纠葛 , 于历史,他们确是前赴后继、相得益彰 。靖难之役的惨痛决绝,跟他们的关系和个性绝对关联 , 确存着一定偶然性;但也是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发生,又似无可变通转圜 。
无论怎样必然以及有多少偶然,那场战争之所以发生 , 决非单单只由朱棣而起 。至少还有他父亲朱元璋,他侄子建文帝 。当然,还有参与战争的千千万万人 。甚至还包括“靖难遗孤”和他们被屠戮的亲长——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历史,说到底 , 是由所有人共同书写而成 。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 。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