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先生的《江城》萌发起我记录和写作的冲动 。 人生赛程进行到一半 , 不再急迫地去外部寻求认同 , 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 。 静静观察 , 也到了一个用文字去梳理和沉淀自己的时候 。 曾经我数 次去构思过写作标的 , 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 , 想来时候未到 。 但此刻何伟先生却启发了我 。 我想写的东西 , 就在我的眼前 。 它是我的城 , 在我幼时背着书包上学时 , 在我每天在这里衣食住行时 , 都不曾发现的城 。 而当我远离十数年后 , 以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身份回到这里 , 却看到了异样的风景 。
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座城市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
【peggy|夜雨丨Peggy:我的旧日之永恒】
本文图片
(图片由作者Peggy提供)
霍夫斯坦德说 ,“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 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 , 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 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 重庆是很多人的城 。 朱自清笔下有它 ,张恨水笔下也有它 。 傅抱石画中有它 , 齐白石画下也有它 。 南山青绿山水之间掩盖中遗弃的一座座战时公馆 , 莫不诉说着一个时 代的风云交错 。 重庆的文化绝对不应该只有火锅 。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文字就是记录 。 命运的跌宕起伏 , 造物主的奇 思妙想 , 岁月长河的星河璀璨 , 每一样都完胜个人想象力 。 我记得小时候学课文讲北方春天花朵盛开时姹紫嫣红 。 我当时对作者的用词造句佩服不已 。 而当我真的亲眼在北方的公园见到春色满园的盛景 。 我才意识到姹紫嫣红以及那些华丽词藻并非是多么具有想象力的形容词 。 它们是在阐述事实 。 作者只是有幸观察到了 , 并且准确记录了下来 。 这一切都来自于真实的世界 。
非虚构文学也来源于真实的世界 。
我不曾受过系统性的文字训练 ,对解构主义和各种主义也只算得上一知半解 。 我试图用《江城》 去理解非虚构文学 。 我捧着它恨不得一字一句地拆解开来 , 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作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写作秘诀 。 所谓非虚构 ,就是用真实元素构建的技巧性作品 。 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故事 , 从而使事件更具叙事美感和艺术性 。 呈现有效细节 , 坚守诚 实性原则 , 是非虚构写作的关键 。 而故事元素的有效组合 , 又并使其发挥夺目光彩 。 这正是非虚构写作的魅力所在 。 但我不确定我是否会写非虚构 。 不过用观察和用文字记录的确是我想做的 。
有人觉得文学的好处在于不朽 , 那些经典作家虽然死去 , 但是文字流传给了后人 , 也算是一种永生 。 虽然死后的世界 和作者没有太大关系 , 比如杜甫绝对感受不到现在网友用他的千 古名篇玩梗的快乐 。 梵高身前潦倒 , 死后就算一幅画卖 5 亿 , 钱 又不能烧给他 。 但不被忘记总是好的 。
何伟在书中写到他在涪陵支教时 , 曾经给学生讲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四个世纪前 , 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 , 并承诺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 。 1996 年 , 在长江边的小城里 , 45 个学生读过了 莎翁描写她的十四行诗后 , 陷入了长久的静默 。
文学永恒的魅力在这时候体现了出来 。 尽管这些小镇青年从未去过英国 , 从未见过 400 年前莎士比亚所爱的女子 , 但那一刻 , 他们都在想着她 。 这种不朽的美 , 正是文学与写作的信念 。 写作是抵抗死亡和虚无很好的方式 。
- |夜雨丨赖永勤:温暖的遗嘱
- 胡歌|夜读丨为人处世,要把人品放在第一位
- |新展丨山西博物院“汲古怀初——万德禅人翰墨展”昨日开展
- 创业|一线访谈丨这届年轻人,“疫”中就业、失业与创业
- 白描|书画联盟丨传统白描图谱欣赏
- 核雕|山东手造丨核雕:径寸之木,展人生百态
- |我们的节日·端午丨秭归和汨罗是“生死之交”
- |江南布衣,审美塌方丨小白商业观
- 曹文轩|曹文轩:史伯伯久久地望着这个只能用望远镜远眺草地的孩子丨纯粹纪念
- |与艺同行丨雅昌大师课让艺术和你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