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如何过端午?(下)

端午 , 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是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的节日 。 对于这个古老的节日 , 古人如何过端午已经不是新鲜话题 , 我特别好奇的是 , 很多今人心目中大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 才华横溢又懂生活的苏轼 , 会如何欢度佳节呢?在这个节日里 , 他会奉命写命题作文 , 歌颂太平盛世、风俗美物 , 就像为官家写公文材料一样完成KPI , 他也会书写假日游玩之乐、兄弟离别之苦、夫妻绸缪之爱这样的真实生活 。
应制献诗
凡应皇帝之命 , 作文赋诗 , 即为应制 。 按宋制 , 立春、端午等一年八节 , 皇帝会诏令翰林作诗 , 贴于宫廷门帐 , 叫帖子词 。 这些帖子词 , 或歌颂升平 , 或寓意规谏 , 在那个时代只是娱乐皇帝和后宫 , 在今人看来则可据以了解宋代文史、风俗 。
|苏东坡如何过端午?(下)
本文图片

苏轼画像 明末陈洪绶绘
元祐元年(1086年)到元祐三年(1088年) , 苏轼任翰林学士 。 这期间 , 每逢端午 , 他也要写帖子词 , 《古今岁时杂咏》收录了苏轼端午帖子词50余首 。 这些应制之作说是应付之作更贴切 , 文学价值都不高 , 但保留了当时的时令节序、民俗风物 。 如元祐二年(1087)端午所作《皇太妃阁五首》之三:“雨细方梅夏 , 风高已麦秋 。 应怜百花尽 , 绿叶暗红榴 。 ”描绘了端午时节细雨纷纷、梅子成熟、麦浪荡漾、百花落尽、石榴正红的物候变迁 。
1088年端午 , 苏轼进献的帖子词较多 , 《皇帝阁六首》之二写了端午采药的习俗:“采秀撷群芳 , 争储百药良 。 ”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记载:“五日采百草 , 修制药品 , 为辟瘟疾等用 , 藏之 , 良验 。 ” 古人认为 , 端午阳气旺盛 , 百草入药 , 如民谚所说:“端午节前都是草 , 到了端午便成药 。 ”《夫人阁四首》之一写了端午斗草之戏:“皇恩乐佳节 , 斗草得珠玑 。 ”《皇太后阁六首》之二写了饮菖蒲酒去疾疫:“万寿菖蒲酒 , 千金琥珀杯 。 ”《皇太妃阁五首》之三写了佩戴灵符、缠五色续命丝:“辟兵已佩灵符小 , 续命仍萦綵缕长 。 ”旧俗于端午节以彩丝系臂、佩戴灵符 , 谓可以避灾延寿 。 《夫人阁四首》之三写了端午节结艾草、画天师的习俗:“五綵萦筒秫稻香 , 千门结艾鬓髯张 。 ”古时的张天师形象 , 或为画像 , 或为泥塑 , 再以艾草作天师的鬓须 , 也有整个天师像都是用艾草编织而成的 , 在端午时节请来避邪镇妖 。
|苏东坡如何过端午?(下)
本文图片

苏轼画像 , 载于《晩笑堂竹庄画传》
端午当然不能少了粽子 , 苏轼的帖子词中不仅有各种粽子 , 还写了粽子的吃法 。 《太皇太后阁六首》之二:“朝来藉田令 , 菰黍献时芳 。 ”其中“菰”是指茭白 , 别称高笋 , 果实称“菰米” , 菰叶可用于包裹粽子;“黍”是指煮熟后有黏性的黄米 , “菰黍”即菰叶包裹的粽子 。 《夫人阁四首》中“五綵萦筒秫稻香” , 是指竹筒中装有高粱、稻米 , 竹筒外缠裹五彩丝线的杂粮粽 。 《皇太后阁六首》之五写了包有杨梅的水果粽:“不独盘中见卢橘 , 于时粽里得杨梅 。 ”宋代的粽子中不仅加有果脯或蜜饯 , 还有“或加之以枣 , 或加之以糖 , 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吕原明《岁时杂记》) 。 《皇太后阁六首》之三写了粽子配冰酒:“翠筒初裹楝 , 芗黍复缠菰 。 水殿开冰鉴 , 琼浆冻玉壶 。 ”其中“翠筒”就是如今的竹筒饭 , 是粽子的原型之一 , 古称“筒粽” , 以苦楝子叶包裹 。 “芗”同“香” , 古书上也指紫苏之类的香草 , “芗黍”即香米 , 以菰叶缠裹 , 做成粽子 。 “冰鉴”是古代一种装有冰块的大口容器 , 可以冷藏食物 。 这些帖子词绘成了一幅“端午食粽图”:端午佳节 , 在临水的楼中 , 桌上摆满了筒粽、水果粽、香米粽等各类粽子 , 盘中盛着枇杷(诗中称“卢橘”)等时令鲜果 , 还配有冰镇酒水 , 足解夏日之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