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 , 背后典故是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但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就算失去城池他日也能轻易夺回,所以赵国不能答应 。但如果赵国不应便会理亏,最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试探秦王的目的 。蔺相如利用自己的智慧,既没有丢掉和氏璧,也没让赵国蒙羞 。不过“完璧归赵”最大的赢家,也并不是赵国 。

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文章插图
完璧归赵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细看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漏洞:一块宝玉真的值那么多钱吗?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杀了蔺相如?蔺相如又真的达成了出使目标吗?
先回顾下故事内容: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宝物—和氏璧 。秦昭王得知后,心痒难耐,就给赵惠文王发了一份购买意向书 , 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
赵王很是犹豫,因为秦王信誉非常差 , 经常黑吃黑 。万一把和氏璧给了他,而对方来一句—你先记我账上—怎么办?那样不是明摆着被欺负吗?但不给的话,又怕惹恼了秦王,一旦他出兵攻打赵国怎么办?
真是左右为难 。
这时有人举荐了蔺相如,说他智勇双全,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番交谈后,赵王很满意,便让蔺相如出使秦国 。
蔺相如到了秦国,先是奉上和氏璧 。秦王一见美玉 , 大喜 , 并让美人及左右侍从共同欣赏,但绝口不提城池的事 。蔺相如一看,这是要赖账的节奏?。谑墙杩诿烙裼需Υ眯枰救饲鬃灾赋鑫碛桑?把和氏璧要了回来 。
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文章插图
重新拿回和氏璧的蔺相如画风一变,对秦王说:您这根本没有诚意啊,纯粹是糊弄鬼呢 。我们大王在进宝之前,沐浴斋戒了五天 。秦王您如果真有心,也应该沐浴斋戒五天,并用九宾之礼来待我,我才敢献和氏璧给大王您 。
秦王答应了 。
然而蔺相如再三思量,认为秦王虽然如约斋戒五天,但恐怕还只是面子工程,终究不会把城池给赵国 。于是让随从换了身仆人衣服,从小路返回,先把和氏璧送还赵国再说 。
五天后的秦王廷上,蔺相如把和氏璧已还赵国的事实和盘托出,并跟秦王说:您这边赖账是出名的,只要大王您先把城池给赵国,赵国还能不给和氏璧吗?
秦王是骂娘的心都有了,不过也只能是但笑不语 。一旁的文武大臣却纷纷摇旗呐喊:杀了他,杀了他 。但秦王知道,就算杀了蔺相如,和氏璧也已经拿不到了,反而让秦赵交恶,太不划算 。于是便将蔺相如礼送出境 。
回国后,赵王高度赞扬了蔺相如的秦国之行,认为他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出使,没有让赵国在诸侯中丢份儿 。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大夫 。至于交易一事,最终还是泡汤了,秦国没有给城池,赵国也没有给和氏璧 。
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文章插图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大概情节 。乍一看,蔺相如是智勇双全、视死如归,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没让赵国的利益受到丝毫的损害 。漂亮的不像实力派 。
然而 , 仔细推敲下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漏洞很大 。
其一,和氏璧是一块宝玉,按照现在的概念理解,也就是一个奢侈品,充其量是有些文化内涵罢了 。这样的一件物品值得秦王用土地来交换,还多达十五座城池?秦王是疯了?难道秦国的土地是大水漂来的?败家也不带这么败的吧 。
其二,面对秦王的交易请求,赵王本是拒绝的,但又不能直接说滚犊子,因为怕惹怒秦国,万一对方发飙怎么办—这么好的价钱你都不愿交易,是存心给哥难堪是吧?揍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