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为什么非要合纵伐秦呢?

说到公孙衍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挺有意思的啊 , 先前他是秦国的,而且还帮助秦国夺取了非常重要的河西地区 , 但是在夺取了这个地区之后这个叫公孙衍的人就变了 , 他竟然合纵了其他国家讨伐秦国 , 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公孙衍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因为有什么故事?自己在秦国受到了非常大的屈辱?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 , 和张仪同时,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 。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

公孙衍为什么非要合纵伐秦呢?

文章插图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楚王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 , 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 , 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也派人以国事相托 。于是,公孙衍行三国相事,有了相当大的权力 。
谋划攻魏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 。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 , 向魏国发起攻击 。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 。在此之前,齐国经过马陵之战,全歼魏国10万大军;秦国通过进攻河西,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 。魏国屡战屡败,主力尽失 。秦惠文王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重用公孙衍,但商鞅制订法令仍在继续施行 。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 。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 。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 。50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正是在这里以区区5万武卒打败了秦国的50万大军,从而长期占据河西之地 。
河西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粮食的控制都很严 , 经常利用粮食问题来卡对方的脖子 。魏国占据河西之地 , 死死地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作生意 。秦国不甘心受到魏国的盘剥 , 多次进攻河西 , 但都没有能够打通中原通道 。
公孙衍为什么非要合纵伐秦呢?

文章插图
公孙衍当然明白河西之地的战略地位 。中原是当时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的粮食命脉 。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才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 。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
魏国被迫割阴晋与秦国修好,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 。秦惠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把“阴晋”这个魏国意味的名字,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 。
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 。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 。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