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 , 魏国国力强盛,对周边诸侯国有着绝对的统治力 。不过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渐超越魏国,从而走上称霸之路 。实际上帮助秦国崛起的商鞅,他原本是魏人,但后来选择转投秦国 。当时很多具有才华的名将原本都是魏人,但他们并没有选择留在魏国,而是去他国求职,为什么魏国就留不住人才呢?无情、张仪、公孙衍等人都是魏国人,但最后却在别的国家发光发热,让魏国吃了大亏 。
文章插图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
当时的魏国可谓人才济济,为什么逐渐衰落了呢?为什么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大才未能在魏国施展才华,反而入秦一举成名?
“历史倪说”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
其一,以“用人者”角度来看,国家发展阶段不同 , 当权者对人才的态度有异;
其二,以“求职者”的角度来看,魏虽强,舞台却小 , 秦虽弱,可大有为 。
以下分别论述:
一、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当权者对人才的态度有异
应该说 , 魏国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时 , 国家昌盛日久魏国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视与魏初魏文侯振兴魏国时的求贤若渴有天壤之别,致使治国大才未能进入当权者的视野,或者当权者已无鉴别大才与否的兴趣 。
文章插图
1、魏国占据晋国中部地带,向来以三晋正统自居,且自立国以来有一统三晋的宏愿 。
魏文侯治国有方,国内实力蒸蒸日上,令各国羡慕不已;同时,在应对国际局势问题上 , 魏文侯出手有策,令韩赵折服,彰显了大国国君的风度,于战国之初一跃而成为诸侯国之首,雄霸天下 。《资治通鉴》记载:“魏于是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
魏文侯一改诸侯列国世家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以远见卓识,从决定国家发展的人才因素入手,大开方便之门,首开士子入居庙堂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
魏文侯作为魏国百年霸业的开拓者,在位期间礼贤下士,广泛延揽人才,不但请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参与影响、塑造魏国,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治理魏国 。最为重要的是在军事领域,魏文侯起用了乐羊、吴起为将,不但巩固魏国河山,还为魏国开疆扩土 。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子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此举开诸侯列国之先河,将引领诸侯列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魏国崛起之前,魏文侯对人才的渴求,仅从其个人操守即可窥见一斑 。
《资治通鉴》记载:“文侯与群臣饮酒,乐,命驾将适野” 。大家正喝的高兴地时候,天降大雨,魏文侯突然外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资治通鉴》记载:“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魏文侯,作为大国之君,将信誉重视到如此程度,难怪他能够成就百年魏国霸业 。其实,当领导的有这个权力,根本不需要自己亲自前往 。如此小事随便派个人去告诉那个山林管理员,今天下雨了,约会取消,改日再约 。从宴会现场群臣一脸疑惑的表情即能明白 , 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
文章插图
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供职于鲁国期间 , 曾“杀妻”得以领兵御齐军,并一战成名 。吴起在成为名人的同时 , 他之前的件件“丑事”立即成为攻击诽谤的工具,送到鲁君案头,于是逐渐疏远吴起 。
- 战国韩国和燕国谁更弱?
- 赵国四大名将是谁?
- 楚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国,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超强大国?
- 春秋战国时期隋国是如何灭亡的?
- 宋朝时期老百姓生活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社会福利?
- 郑国在春秋时期是如何立足的?曾靠行贿兼并两国
- 费祎为什么会被刺杀?
- 为何说关羽与赵云是三国时期最狠的杀手呢?
- 清朝的铁帽子王很厉害吗?
- 魏国名将张郃为何如此忌惮马超与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