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 , 人死之后都要先停几天,不会立刻下葬,称之为停灵,家属亲戚好友都回来祭拜,向死者做一个告别仪式,之后才会安排下葬 。普通人是如此,那些皇宫里的人就更不例外了,比如皇帝,死后需要停留更长的时间 。但是当年朱元璋死后 , 朱允炆却并没有下令要停灵,而是马上就把朱元璋下葬了,这是为何?天气原因是其中之一 , 但是却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
![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被朱允炆火速下葬?](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0346495214-0.jpg)
文章插图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 , 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故宫,并留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 , 不及远矣 。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
朱元璋驾崩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朱棣会在其死后篡夺朝政呢?洪武帝究竟被葬在哪里 , 为何时至今日史学界仍没有答案呢?
朱元璋的身后事,成为了朱棣靖难的理由 。
![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被朱允炆火速下葬?](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0346496302-1.jpg)
文章插图
朱棣在北方蠢蠢欲动,暗中蓄力 , 终于发动“靖难”,将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赶出了南京 , 被群臣拥立上位 。“清君侧”是诸侯造反的惯用说辞,但是,朱棣谋反的理由却不完全是“清君侧”,在朱棣靖难的檄文中 , 第一条就是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未等皇子奔丧,自作主张将朱元璋埋葬,有违孝道 。
史料中,关于朱元璋死亡日期的记载均比较模糊 , 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说法:一说是明太祖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殡天;一说是闰五月初五;一说是闰五月十七,莫衷一是 。当然 , 我们不能将原因全部归结于史书记载模糊,帝王驾崩江山易主 , 对于国家来说是头等大事,帝王的死亡日期一定会记录在册,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篡改甚至被掩盖了 。
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是谁隐瞒了朱元璋的死亡日期?
![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被朱允炆火速下葬?](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0346494A8-2.jpg)
文章插图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各类史料中,对于朱元璋驾崩的记载:
《明史》中是这样说的:“恭闽惠皇帝讳允蚊,大祖孙 , 懿文太子第;子也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 。”只提到了朱元璋驾崩的月份,并没有留下具体日期,不过,《明史》对洪武皇帝下葬的时间说的比较具体:“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 , 诏行三年丧 。”从“辛卯”二字可知,朱元璋被葬于孝陵的时间是五月十六日 。
按照明朝皇室的丧葬制度推算,大部分明朝皇帝都会在死后第七天下葬,所以,朱元璋的死亡日期应该在五月初九 。
就算史书中不留下明确的记载,后人也能根据皇帝的下葬日期推算出死亡日期,那么,史官们何必要遮掩呢?从朱棣靖难檄文中“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这句话来看,朱允炆显然违背了祖制,还未等祖父的遗体停灵七天 , 便将朱元璋火速下葬 。由此看来 , 史官们是出于某种目的掩人耳目 , 所以,才对朱元璋驾崩的具体日子避而不谈 。
![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被朱允炆火速下葬?](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0346494J9-3.jpg)
文章插图
的确,从《明皇大政记》等史料的记载以及朱元璋死亡日期及下葬日期来看,这位大明江山的奠基人,在死后未满七天的情况下就被朱允炆速葬,那些被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皇子们都来不及回京城守丧,显然不正常 。也难怪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火冒三丈 , “燕王入临,将至淮安”,以为父皇奔丧为由,前往南京责问朱允炆,也为今后的靖难大业找到了借口 。
- 三家分晋之后,为什么韩国是最弱的?
- 李白为什么没有当官?
- 李自成为什么打不过清军?只因他一手下做错两件事
- 李白为什么到处游玩?他不用挣钱养家吗?
-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没有马?
- 战国时期魏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 李世民为什么要娶弟媳杨氏为妻?还差点将她立为皇后
-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要养着他一家老小?
- 朱升作为开国谋臣是如何明哲保身的?他曾向朱元璋求得免死券
- 武则天杀了儿子,为什么宠爱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