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就不见了,究竟去哪了?( 二 )


关令尹喜的书屋内,老子与关令尹喜秉烛夜话 。一番寒喧之后 , 关令尹喜道:“天下人都知道您是一位得大道的圣人 , 但却很难把握您的精髓,先生能否指点学生一二?”
老子微微一笑道:“我的话浅显易懂,易实行 。但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它,实行它 。话有所指,物有所比 , 内含玄机 。无人去领会其中的奥妙 。这就象你只见圣人粗麻布衣,却不知其内含稀世美玉!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过宽泛,很难具体把握 。其实也不外乎三条吧!第一是柔慈 。保持柔慈,就能竭尽全力,量力而行;第二是俭约 。保持俭约 , 就能无欲于天地间而行走自如;第三是不与天下争先得利 。不与天下争先得利,就能获得人们的拥戴 。”
关令尹喜毕恭毕敬,仔细聆听 。“那我怎么样才能通过学习来得到道呢?”老子莞尔一笑道:“追求学识与追求道是有本质区别的 。追求学识的人,学识会日有所增,追求道的人,心存杂念会日有所减少,最终达到无为境地 。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 。这就象治理天下一样,应顺应其规律,而不可孳事、扰民、强行政令 。”
【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就不见了,究竟去哪了?】

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就不见了,究竟去哪了?

文章插图
关令尹喜默然首肯,似有所悟道:“在通往道的道路上,应该做到些什么呢?”老子慢理长须道:“去欲 。”“何为去欲?”老子道:“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奇货 。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会使人行为不俭 。因此,圣人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机 。对事物行为应该要有所取舍 。”
关令尹喜面有喜色道:“怎么样才能算做是符合道义的行为呢?”老子轻捻长须道:“合道之人 , 行无踪迹,言无多余,无所凭借便可达到目的 。因此,圣人常救于人,常修于物,含而不露 。所以 , 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 。不懂得尊重老师,不懂得善待凭资,即使非常聪明的人,也会感到迷惑 。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
关令尹喜听之入甚 , 喜形于色,溢于言表道:“不知先生所言之'道’可是我们通常所说之'道’?”老子慢条斯理道:“通常可以说出来的'道’,并非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也并非是永恒的名 。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初始;有名有形,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无拘无束方可洞悉那无以名状的微妙;名形兼具才可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 。无以名状与成名化物同源于'道’,是'道’的两种境界的表现 。幽深玄妙呀 。这是了解一切微妙变化的门径 。'道’看似虚无,但它却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而又无处不在 。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
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就不见了,究竟去哪了?

文章插图
关令尹喜似懂非懂问道:“先生是说'道’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吗?”老子望着关令尹喜淡淡一笑道:“将军真是有心之人啊!道生于原初混沌元气 , 元气产生阴阳,阴阳混合成万物 。它们既对立、排拆而又相融和谐 。它们既无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则运作,延绵不断无穷无尽 。”关令尹无不感慨道:“先生果真是知识渊博而又博大精深啊!”
两人越聊越是投机,一个是精神焕发 , 尾尾道来;一个是乐此不疲,谦逊恭敬 。不觉昼夜更替已是三天三夜 。关令尹道:“先生这次出关西游可有什么向往吗?”“国小民少 。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景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自然纯朴,安逸居所、乐尚民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生死不相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