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完善科举制造福后人,能不能因此以功抵过?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期间经常沉迷酒色、滥用民力还拒纳忠言 。所以历史上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大部分还是负面为主 。不过隋炀帝一生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功绩,那就是修建大运河还有完善科举制,算是造福了后人 。那隋炀帝的功究竟能不能抵消他的国呢?其实这很难客观的进行衡量 。对于隋炀帝来说,他算无德有功,但帝王的责任应该是让百姓感到生活幸福,很显然隋炀帝并没有做到这点 。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完善科举制造福后人,能不能因此以功抵过?

文章插图
隋炀帝在位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结果最终葬送了大好江山,并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 因此遭到后世唾骂 。正因为隋炀帝的胡乱作为导致帝国灭亡,所以对于他的任何举措,后世都持否定的态度 。但平心而论,隋炀帝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从他在位时实施的两大“工程”-完善科举制、修建大运河来看,依然称得上是有为之君 。那么 , 这两大“工程”都有哪些积极意义?
完善科举制 。在隋朝之前的漫长时间里 , 国家选拔官员的方式,虽然实现了由贵族世袭向察举推荐为主的进步,但针对的群体范围依然很小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采纳的“九品中正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参政者的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陷入看重门第出身的怪圈 , 广大有才华但出身低微的士人,依旧长期被压抑在底层,很难有出头之日 。
“九品中正制”贯穿魏晋南北朝始终,直到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才废除,改而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 。至此,中国的选官制度才迎来一个大转折 。不过,鉴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引发的强烈反弹,隋炀帝在选拔官员方面做了一个大调整,即适度保留荐举制的同时,加快完善科举制 。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完善科举制造福后人,能不能因此以功抵过?

文章插图
为此,在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诏令文武百官,按照“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项标准举荐人才 。但在同时,隋炀帝又下诏设立进士、明经两科,通过“试策”的形式选拔人才,凡中举者往往被授予要职 。
通过察举制入仕的人才虽然不在少数 , 但就仕途发展和社会认可度而言,往往不及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员 。久而久之,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 天下士人莫不以参加科举为正途,以金榜题名为荣耀,自然而然地便让科举制逐渐取代察举制 。正因如此 , 科举制虽然由隋文帝创设,但真正使它走向成熟,成为不可逆选材制度的帝王,却是隋炀帝 。
隋朝灭亡后,科举制被唐朝沿用、发展,并在宋朝迎来大飞跃 。此时 , 不仅应试条件无限放宽,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而且还确立了保证考试公平的糊名、誊录制,以故寒门子弟因考试而入仕者极多,使得王朝统治获得更宽广深厚的民意基础 。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1906年才正式废止 , 前后延续1300多年,为国家输送了无数的人才,对社会的稳定功莫大焉 。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完善科举制造福后人,能不能因此以功抵过?

文章插图
修建京杭大运河 。早在春秋末年 , 吴王夫差在北上争霸过程中,为解决军队和粮草的运输问题,便命人开凿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 , 以便沟通太湖、长江与淮河,由此开启运河开凿的历史 。自此而后,历代王朝又陆续开凿一些小型运河,但随着南北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这些地方性运河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