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少年得志为何会忧郁而亡?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少年得志,以诵诗书善文赋闻名于当地 。此后河南郡守吴公将其麾入门下 , 而且十分器重贾谊,贾谊一路高升开始为汉文帝出谋划策 , 年纪轻轻就已有资格在朝堂之上政论天下 。不过贾谊最后却是英年早逝 , 年仅32岁便忧郁而亡,这究竟是为何呢?贾谊一生奠定了汉朝骚体赋的基础 , 对后代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也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

贾谊少年得志为何会忧郁而亡?

文章插图
大汉帝国的瓦片早已凋零成史册上的几页文字,脆弱的遗迹早已不堪凭吊,而这些隐匿于历史沙尘之间的碎片又将凭借何物去拾起?当我们把目光落在早已发黄的古书上时,一种情感总是缠绕心头让我们兀自叹息 , 伤神不已 。
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早已与宫阙一起覆灭,曾经生冷的法令也早已悄然失效,而在那个大汉的朝廷总有一个文人让人神往,看看他的文章,仿佛还能听到他昔日阐述政治观点时的大气凛然,从国家的治理到为黎民干旱求雨所写下的赋文,这些都让人透过千古感到一些温暖,它仍然保持着文人的体温 , 千古未凉 。而对于他自家的命数却只能问突然闯入自己椅子上的服鸟鸟,问它“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 。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 。”我想当时的他一定是真诚想问这只不祥的乌,因为他没有朋友,在中国历史上大抵也只有文人才可悲凉到这个地步 。
【贾谊少年得志为何会忧郁而亡?】贾谊的一生只有33个春秋,而那个短暂的岁月却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王勃说贾谊的时代不是没有圣主,这对于贾谊来说倒是个更大的讽刺,不是圣主的话倒也安心,偏偏遇见了一位圣主,可是自己还没有最终为之所重用,这足以成为他悲伤终生的一个理由 。
贾谊的故乡是河南洛阳,这个滥觞了太多文明与衰败的古城 。又有谁知,他将收拾起这里残剩的文化把它带到另一座正在兴起的都城长安 。
天资聪慧又极为好学,《史记》中有“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在今后对儒家、法家和黄老之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公元183年,他的名声终于引起当地最高长官吴公的重视 , 并被其“召致门下,甚幸爱” 。这个吴公曾是李斯的学生 , 汉文帝听说吴公治政为天下第一又曾师事李斯,故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博士” 。另—个因素就是得益于—个叫张苍的人,这个张苍不但学问做得好 , 官也是越做越大,(从过去有罪逃亡免死做到宰相高位),张苍曾经给贾谊传授过《春秋左氏传趴在传授过程中深知贾谊的才华,而后张苍在迎立文帝的过程中有拥戴之功,于是在吴廷尉、张苍的共同努力下贾谊顺利成为一位当时仅有22岁的博士 。
贾谊少年得志为何会忧郁而亡?

文章插图
两位官员,在那个时代实在是慧眼识珠的伯乐,使一个竖子一跃而成为当时政坛上最为闪亮的新星 , 可惜 , 只是一瞬滑落的流星而已 。
他的出现实在过于耀眼,他的才华—夜之间把群臣显得黯淡无光 。所谓“每诏令议下 , 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这段话有两个字最为关键 , 其中的“每”和“尽”字,想想那些老先生面面相觑,相互对视后露出所剩无几的门牙,终于在发出几声干涩的苦笑之后 , 牙齿竟咬得咯咯作响 。
直到现在当我们读起那时产生的《过秦论》等优秀篇什,还能感到那气势逼人的论横,对历史 , 对战争的分析实在让我们对古代文人刮目相看 。那辨议之声从汉朝一直震荡到现在,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但在当时贾生已经逐.步走向悲剧人生的开始,事情是这样的:文帝因初即位,权位不巩固 , 自以为不宜过早改制,但对贾生是非常器重的,考虑将提升他到公卿的位置上 。对于一个年轻人,汉文帝可谓气魄宏大,顶着无形的压力,入朝不到一年,便被破格提拔为大中大夫,成为汉文帝的高级“政治顾问”,从其年龄和阅历以及级别来看,其跃升速度在历史上来讲,都十分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