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作为清朝有名的大臣 刘墉为何始终进不了军机处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墉为何终其一生进不了军机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
刘墉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大臣,与其父刘统勋被誉为“父子宰相” 。他在民间的人气更高,素有“宰相刘罗锅”的称谓 。然而正史上的刘墉,却与人们想象中有很大的差距 。

刘墉作为清朝有名的大臣 刘墉为何始终进不了军机处

文章插图
放眼乾隆一朝,刘墉始终处于第二梯队,与同时期的阿桂、和珅、于敏中等差距甚大,甚至比王杰、董诰也稍逊一筹 。
从任职的角度来看,刘墉至死也没有跨进军机处的大门,就连内阁大学士一职也是在乾隆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才授予他的 。
【刘墉作为清朝有名的大臣 刘墉为何始终进不了军机处】那么刘墉作为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且自身能力也不差的前提下,为何始终得不到乾隆的信任呢?
刘墉的仕途充满坎坷
刘墉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条件较一般的读书人优越很多 。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几次乡试都未能中举 。
乾隆十六年,31岁的刘墉因父亲刘统勋的关系 , 才获得了一个恩荫举人的身份,次年他参加会试考中二甲二名进士 。
或可认定,刘墉若是出生在一般的家庭,那么他能否考中举人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
考中进士后,刘墉顺利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散馆后按惯例授予翰林院编修,三年后他获得乾隆的赏识,被提拔为从五品的侍讲 。
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不出几年刘墉的仕途必然会更进一步 。但人算不如天算 , 乾隆二十年九月,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鉴于前线战事直言退守哈密被乾隆革职抄家 。
身在京城的刘墉也被牵连,父子二人入狱 。这次教训对刘墉来说是深刻的,让他时刻牢记“敏于世 , 纳于言”的圣训 。自此 , 刘墉的锋芒被消磨一空 。
乾隆对刘统勋还是信任的,不久后下旨宽免 , 并有意重用 。同时从防微杜渐的角度出发,刘墉出狱后被放了外任,担任安徽学政 。
刘墉作为清朝有名的大臣 刘墉为何始终进不了军机处

文章插图
自乾隆二十一年开始,直到乾隆四十六年 , 刘墉一直在地方为官,当过太原知府、冀宁道道员、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等职 。
这期间,刘墉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 。乾隆三十年,刘墉在太原知府任上时,巡抚和其衷令全省官员给知县段成功弥补亏空,结果此事被御史参劾 。
乾隆得知这一情况后下旨严查,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 。或许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乾隆才网开一面 , 将刘墉革职充军 。
乾隆三十二年 , 刘墉被赦回在武英殿参与修书 。两年后刘墉重新回到官场,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
庆幸的是,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后来民间流传的关于刘墉破案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此 。一部《刘公案》让刘墉的名气迅速走红大江南北 。
刘墉此后的仕途,引来了一波小高潮,在经历了21年的宦海沉浮之后,终于位列三品 。
就当刘墉大展宏图之时,刘统勋于乾隆三十八年去世 , 刘墉回籍守孝三年 。再次出山时,以内阁学士之衔出任江苏学政 。
乾隆四十二年,刘墉奉调回京任户部右侍郎,四十五年出任湖南巡抚,因功晋左都御史,此时的刘墉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 。当时担任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的阿桂只比他年长三岁,而比他小30岁的和珅也已经初露锋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