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 。青州益都人,北宋名相、诗人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 。咸平年间 , 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 , 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 。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 。后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 , 封沂国公 。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有《王文正公笔录》 。
文章插图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王曾生于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 。其祖上为太原王氏一脉,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遂定居于此 。
王曾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 。他才思敏捷,自少勤奋学习 , 曾拜同里张震为师,自此有擅长作诗文之名 。
状元入仕
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殿试第一名 , 他此前在发解试、省试中亦为第一 , 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 。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 , 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金殿传胪后 , 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向叔父王宗元报喜 。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 , 此乃先世积德 , 大人不必过喜 。”后升任济州通判 。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 。王曾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 。”因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 。
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 。当时各地都上奏祥瑞出现,王曾入朝进对时,真宗向他谈及此事 。王曾劝真宗不要居功自骄 。等到真宗开始“东封西祀”、大建玉清昭应宫时,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却上奏五大害用以劝谏 。前例任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 。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 。”王曾叩头致谢 。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并作为一项规定 。又升任翰林学士 。真宗曾于晚上坐在承明殿,召王曾应对许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
王曾其后主管审刑院 。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 。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 。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 。”王曾说“:天下之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 。”真宗领悟了 , 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 。
文章插图
入朝拜相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王曾升任尚书主客郎中,后又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 , 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
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 , 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 。民间曾谣传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为此害怕 。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没有妖怪 。后又调镇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西北),至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复任参知政事 , 迁官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
- 冯拯:北宋时期宰相,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 张士逊:北宋宰相、诗人,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有一定影响
- 吕夷简:北宋名相、杰出政治家,保证了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 王随:北宋时期宰相,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 陈尧叟:北宋官员、诗人,曾主张迁都益州,被寇准斥责
- 晏殊:北宋宰相、文学家,其以词著于文坛,风格含蓄婉丽
- 晏几道:北宋著名词人,性孤傲,中年家道中落
- 童贯是北宋末年难得的猛将,也是一位奸臣
- 贾昌朝:北宋宰相、训诂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 王曙:北宋时期宰相,为政严峻,颇有政绩,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