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和李牧的巅峰对决中 最后是谁获胜了( 五 )


2.如果番吾之战发生在“居三年”即赵王迁六年(秦王政十七年),王翦败于李牧的证据就更为明了 。
因为《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中有记载“今秦已虏韩王(《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的韩国灭亡,即“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这就说明李牧南距韩魏方向的秦军就是王翦的数十万大军了,王翦败于李牧就再明显不过了 。史料中提到“今秦已虏韩王 , 尽纳其地” 发生的时间,就是“居三年(赵王迁六年,秦王政十七年),也是“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的番吾之战 。

王翦和李牧的巅峰对决中 最后是谁获胜了

文章插图
第五,对“王翦使反间计杀李牧,说明王翦强于李牧”的反驳
有人认为李牧在政治上是小白 , 远逊王翦,笔者则认为这是不经分析的主观臆断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伸 , 从来没有剥离政治斗争的战争 , 统兵将领本身就是集政治和军事一体的存在 。没有相应的政治能力,想成为统兵大将也不是那么现实,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 这也是当代中国为什么把公职人员,尤其是军队公职人员的政治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来对待 。所以认为李牧是政治小白的网友,首先就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 。
秦王政和王翦行反间计诬陷李牧,称不上是政治手段 , 只能算是权术 , 也就是政治活动中那些见不得人的下三滥手段 。虽说战争不论手段 , 只论胜负,但是王翦用权术胜李牧也不能说明其权术水平强于李牧 。因为李牧身后是昏君佞臣 , 王翦身后是明君贤臣,没有小人拆台,尤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皇虽多疑,但不至于昏聩,像赵王迁那样临阵斩将,此外,秦国重要贤臣乃是丞相李斯,整体而论,秦国政治清明,赵国政治黑暗,王翦所处的政治环境要比李牧强的太多 。
此外政治权术能力再强的人,没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 , 即使天纵英才也是白搭 , 典型的案例就是俾斯麦时期的德国 , 俾斯麦作为19世纪最为杰出的政治家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无人出其左右 。俾斯麦任德国首相时其政治能力得到充分释放,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大权在握身处政坛顶峰,使德国走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道 。权术手段极为娴熟,不但威廉一世对他言听计从,而且纵横欧洲大陆数十年无敌手,几乎将向来精于外交权术的英国挤出欧洲大陆 。可是,他在执政后期摊上了个有点昏庸的主——德皇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国亡国之君),从此被迫走下政治神坛 , 回家赋闲 。俾斯麦晚年失意,我们能说他政治能力不行吗?能断定他不懂权术?古往今来,一个人的政治军事能力能否得到施展,跟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
长平之战后,白起意图乘胜追击,进攻邯郸 , 灭亡赵国 。但是韩赵也如法炮制了秦国的反间计 。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 , 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正月,皆罢兵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 , 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如果王翦使反间计杀李牧就能说明王翦强于李牧的话 , 那么苏代游说范睢使反间计,先是逼迫白起撤军,解了邯郸赵国之危,最后更是利用白起和范睢、秦王的矛盾谗杀白起 , 如此功勋岂不是比白起还要厉害得多?这显然是荒唐不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