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尊称是如何变化的?

三国(220年-280年),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
中国古代,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尊称,而这通常是与其官职和地位息息相关的 。三国时期,其尊称主要延续自汉朝,通常将管辖一郡的官员尊称为“府君” , 管辖一州的被尊称为“使君”,而将获得开府权力的官员尊称为“明公” 。
可是,掌控了朝政大权的曹操固然能延续汉朝尊称,但孙权和刘备却由于难以获得升迁 , 根本没有办法对此予以沿用 , 于是便出现了两个特有的尊称 , 即孙权被尊称“至尊” , 刘备被尊称“主公” 。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尊称变化 。
曹操的尊称:明公、丞相、大王
曹操于熹平三年(174年)通过举孝廉入仕,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这一时期由于官职相对较小,因此谈不上什么尊称 , 直到初平二年(191年)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才能被尊称一声“曹府君” 。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尊称是如何变化的?

文章插图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被杀 , 济北相鲍信等人于是共迎曹操出任兖州牧,不过这个职位一直没有得到朝廷承认,直到兴平二年(195年),东归的汉献帝在号召各路诸侯勤王时,曹操才正式被拜为兖州牧,这时期的曹操便也当得起一声“曹使君”了 。
之后,由于曹操成功将汉献帝掌握在了手中,因此官职得到迅速提升,建安元年(196年)三月获封建德将军 , 六月被拜为镇东将军,袭爵费亭侯,八月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九月,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县,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大将军乃是具有开府权力的,至此之后见了曹操便要尊称“明公”了 。
这一点在《三国志》中多有体现,例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建安元年十月前,皆称曹操为太祖,十月后便改称“公”了(如上图) 。又如《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对曹操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由于“公”这个称呼当时比较普遍,例如张绣便称贾诩为“公”,因此为了表示尊敬,一般会在前面加一个“明”字 。
虽然之后曹操将大将军职位让给了袁绍,但曹操随即又出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由于司空与大将军一样都有开府权力,因此尊称倒没有什么变化 。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尊称是如何变化的?

文章插图
此后 , 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曹操的职位始终没有大的变化,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攻灭袁绍后,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 。于是 , 曹操的尊称便又变成了“丞相”或“曹丞相” 。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获得了建立封国的权力,曹操的尊称自然又变成了“公” 。三年之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6年) , 汉献帝又册封曹操为魏王 , 曹操的尊称便又变成了“大王” 。
如上 , 早期曹操职位较低,还谈不上什么尊称,称呼是以“姓”+“职位”便可,而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随着其职位的不断提升,尊称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主要使用的便是明公、丞相和大王三种 。
孙权的尊称:将军、吴侯、君侯、大王、至尊
孙权早年被兄长任命为阳羡县长 , 后虽经朱治举孝廉、严象举茂才 , 但因当时汉献帝已落入曹操之手,孙权并未获得任何任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