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 。 谁家儿共女 , 庆端阳 。
细缠五色臂丝长 。 空惆怅 , 谁复吊沅湘 。
——元·舒頔《小重山·端午》
本文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 , 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 在古代 , 人们在端午节要在门前悬挂白艾 , 屋檐下插上菖蒲 , 身上佩戴香囊 , 帽子上簪上榴花 , 端午节就在混合着植物清香的清晨拉开了帷幕 。
如果再有几颗软糯香甜的粽子的点缀 , 恰好就构成了一幅浓情端午、粽叶飘香的节日图景 。
由于古代五与午相通 , “端”为“正” , “午”为“中” , “端午”便是“中正”之意 , 因此 , 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 古人在端午节还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 , 故又称沐兰节 。 唐宋时 , 称天中节、端阳节 。
古代的很多端午习俗传承至今 , 历久弥新 , 早已成为了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艳阳五月天,有端午佳节,有粽叶飘香,有诗词共赏,还有文化传承】节日习俗文化 , 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 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 , 而这种文化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 所以不能忽视节日文化的内涵 。
本文图片
民俗学者阿兰·邓迪认为 , 时间呈线性流逝 , 而节日就是这条线条上的刻度 , 有了度量 , 生活才有了意义 。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一样 , 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 体现了历史的演变 , 展现了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等 。
正如文章开头引用的那首端午词一样 , 或许是因为芝兰并茂 , 或许是因为艾草飘香 , 或许是粽子的清香和美味 , 或许更是因为诗词的魅力 , 才让我们能近距离地感知节日的文化内涵 。
传统节日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体现民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生活方式的文化形式 。
本文图片
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 , 由此成为经典化和仪式化的过程 , 也是被确认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 。
如端午食用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 , 辟兵及鬼 , 令人不病瘟 , 亦因屈原” 。 这一习俗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
关于五月五日与端午习俗的记载 , 最早见于《礼记》中的这句话:“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 ”秦代以后 , 南北方的端午习俗进一步融合 , 主要的风俗是避恶和避灾 。 唐初 , 五月五日已成为法定假日 , 而且“端午”这一节日称谓也是在唐代见诸文字记载的 。
本文图片
宋代则有“端午节”之名 ,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中专门有“端午”一栏 , 生动地描述了杭州人过端午节的盛况 。
除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对端午的文字记载外 , 宋代的词人们也在端午节里飞扬文字 , 共叙佳节 。
欧阳修说“正是浴兰时节动 。 菖蒲酒美清尊共” , 陈与义说“高咏楚辞酬午日 , 天涯节序匆匆” , 黄裳说“金碧楼西 , 衔得锦标第一归” , 陆游说“重五山村好 , 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 , 艾束著危冠”……一首首端午诗词 , 共同点缀着节日盛景 , 为佳节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
- 吴加福|“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龙舟赛背后有一个“龙舟世家”
- 魔术|钓鱼人不怕晒黑?防晒措施很有必要,人舒服了才能钓更多的鱼
- 艾草|端午为啥门口插艾?原来大有来头!
- |鞠萍姐姐六一直播分享童年阅读故事,鼓励少年儿童“多多读书,总有答案”
- |雅昌专稿|“傳綮”印章:我眼中没有八大山人只有傳綮和尚
- |一举高“粽”,才华出“粽”,“粽”有你在!
- 高定|古代敦煌的端午节,不仅有“团粽”还有“高定”
- 五毒|都说端午要避“五毒”,在翡翠中却是爱不释手的,有以毒攻毒之意
- 词人|南宋最像苏东坡的词人,一首端午词,颇有屈子风骨
- |原神:3个“T0级稀有程度名片”!种田和钓鱼不算啥,雷蛇太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