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重构的新传统,也是传统( 二 )


因此我们可以说 , “端午快乐”这一短语真正大流行的时间 , 其实也不过十几年 。 而且长期以来 , 其“生态位”还非常狭窄 , 基本只用于偏正式的客套祝福——我想应该没人会在端午那天 , 看到家人的第一句话就是祝“端午快乐” , 而不是问:“早饭吃粽子吗?”
原本端午节只能见到亲朋好友 , 因此并没有一本正经来句节日快乐的空间 。 但是最近十年随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 , 普通人也变得需要在端午发出客套祝福了 。 而几乎就是同时 , “端午安康”便崛起了 。 这两个时间点如此接近 , 很难说纯粹是巧合:或许正是大众普遍的新需求 , 催生了“端午安康”大流行 。
如前文所述 , “某节快乐”这种硬译自英文的祝福短语 , 在与本土节日搭配时 , 存在着微妙的违和感 , 这可能正是“不顺口”的由来 。 除非这个节日本身很强调快乐 , 又或者这类节日各国都有 , 比如“新年快乐”“国庆快乐”“儿童节快乐” , 听起来并无不妥 。 但如果这个节日传统气息强烈 , 包含的情感又很复杂 , 这种违和感就会凸显 , 比如清明快乐、重阳快乐、中元快乐——尽管清明和重阳在古代也是很欢乐的节日 , 这种违和感依然挥之不去 。
与“快乐”相比 , “安康”听起来显得更古雅 。 尽管“快乐”一词历史并不短 , 尽管古人或许从未把“端午”和“安康”连在一起说 , 但当现代人将安康和这些古老节日重组 , 得到的新祝福语确实和谐得恰如其分 , 很适合用作节日发朋友圈的客套话 。
因此看到“安康”取代“快乐” , 实在没必要大动肝火 。 这其实就像“萌”取代“卡哇伊”一样 , 是汉语自发清洗不顺口的外来表达 , 是大众无意识地回归传统 。 今天我们会发现 , 不仅“端午安康”已经占主流 , “清明安康”“上元安康”也变得越来越常见——但是显然不会有“圣诞安康” , 因为那是另一种违和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