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菩提本非树

枇杷|菩提本非树
本文图片

文/图 江徐
“五月枇杷实 , 青青味尚酸 。 ”端午将至 , 枇杷也上市了 。 她站在路边零敲碎打 , 一个人 , 一篮枇杷 。 我从摊子前走过 , 眼前一亮 , 那黄澄澄的枇杷 , 那绿篮子 , 包装袋上那个“禅”字 , 三者被不经意却又恰到好处地摆放在一起 。 心想着如果有缘 , 回来时候还在那 , 就买 。
还真有缘 。 十元一盆 。 我说一盆太多了 , 只要一半 , 她说那剩下一半我不好做生意的呀 。 行 , 那就一盆吧 。 她说这是自家的 , 白皮的 , 很好吃的 。 我问她是大兴的吗 , 因为听说那里有个水果小镇 。 她说不是 , 汇龙五大队的 , 我们那里家家种枇杷 。 翡翠棵棵、金珠粒粒的画面从我脑海闪过 。
这次得以细瞧慢看 , 包装袋“禅”字周围 , 印的是禅宗六祖的名诗:“菩提本非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大小参差的排得满满当当的字 , 让诗不像诗 , 倒像一句接着一句靡靡不绝的经咒 。 菩提本非树 , 按照六祖这一思路 , 是否可以说:世间的枇杷 , 也本非树?
这里有三斤呢 , 十块钱 , 跳跳(谐音 , 启海方言 , 便宜之意)你 。 她一边装袋一边笑说 。
她哪里知道 , 我其实主要是想拍枇杷与竹篮以及禅的照片 , 十元 , 拍一张一见倾心的照片 , 附赠一盆枇杷 , 她跳跳我 , 我成全她 , 然后各回各家 。
枇杷|菩提本非树
本文图片

【枇杷|菩提本非树】吃着枇杷 , 想起学生时代要求背诵的课文《项脊轩志》 , 流水廿年 , 还能默背出来的其实只有一句:“庭有枇杷树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今已亭亭如盖矣 。 ”
每年初夏 , 看到枝头的枇杷 , 就会条件反射似地在心里弹出这一句 , 回味一遍 , 仿佛耐人寻味的是诗文 , 而非酸酸甜甜的枇杷 。
归有光是个苦命娃 , 八岁那年 , 母亲因为误食避孕药变哑 , 没多久就撒手人寰 。 父亲是个穷书生 , 不擅稼穑 , 离了贤内助的操持 , 家境急转直下 。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归有光敏感、早熟 , 也倍加发奋读书 。 20岁 , 乡试第一名 , 开头很顺利 。 然而运气似乎一下子就用完了 。 之后参加会试 , 千里迢迢从昆山赶去南京 , 每一次满怀信心地去 , 每一次都是落第败兴地回 。 三年一次的会试 , 一连八次 , 归有光连连落第 。 45岁那年 , 归有光又一次落第而归 。 他回到家 , 问妻子王氏是否感到遗憾 , 这位贤惠女子是这样安慰丈夫的:“方共采药鹿门 , 何恨也?”
十多年寒窗苦读 , 没有换来仕途的入场券 , 岁月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 不惑之年 , 他失去心爱的长子 。 没过多久 , 甘愿与他归隐山林的妻子也去世了 。
第九次会试 , 总算中了进士 , 然后被分配到某个十八线城市 , 担任小官职 。 归有光倒也勤勤勉勉 , 兴办学校 , 整治恶吏 , 平反冤狱 , 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 自古以来 , 性情耿直的人貌似在官场都难混得好 , 归有光被排挤、降职 , 最后调到离家乡很远的河北管理马政 。 虽然愤愤不平 , 但照样兢兢业业地工作 , 闲暇时间还编撰了一部《马政志》 。
从世俗角度看 , 归有光属于大器晚成的人 , 而且最后还是抱憾而逝 。
枇杷|菩提本非树
本文图片

写《项脊轩志》时 , 归有光十八岁 , 正是发愤图强的阶段 。 祖母见他读书用功 , 想来以后定能谋取功名 , 光宗耀祖 , 便取来一根珍藏的象笏 , 交给归有光 , 又告诉他 , 这是我的祖父当年上朝用的 , 乖孙 , 你以后一定会用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