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王镛:展览时代中要创作大气象的作品,光靠一个王羲之是不够用的!( 四 )


本文图片

5
大字与小字
关于大字和小字创作的区别 , 我曾说过“要写大气象的东西 , 王羲之就不够用” , “何绍基的小楷放大几十倍看都一点问题没有” , 这实际上已经是看大字了 。
不可以把王羲之的字放大几十倍来学 , 王羲之与何绍基 , 我不是比他们高低 , 这是时代的局限 , 王羲之时代是没有人写大字的 , 而何绍基的大字写得很好 。 他再回过头来写小字 , 小字就会有大字的气象 , 这是两回事 。
他的小楷写得精到 , 跟其他人写的小楷完全不一样 。 赵孟顺也写小楷 , 因为赵是学王字出身的 , 赵的小楷放大后就不行 , 那种字的风格也决定了这一点 。 二王的字非常细腻、准确、精到 , 这种东西在小字里面有很大的优势 , 如果写大作品 , 这些东西当然不够用了 。 大作品最紧要的是抓住大的形势 , 忽略细节 。 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到 , 沈尹默写拳头那么大的字已经不行了 , 比他的小字差得很多很多 。 因此 , 我的这两句话不矛盾 。
王镛|王镛:展览时代中要创作大气象的作品,光靠一个王羲之是不够用的!
本文图片

6
李可染与书法
李可染的书法使我受益良多 。 在用笔上 , 他行笔较慢 , 力度很大 。 他不太关注起笔收笔的形态 , 而着意于行笔的过程 , 即行笔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和线条的质感 。
因此点线浑厚苍拙 。 还有在结字上 , 多有变形 , 有时在行、隶之间 , 还时有篆意 , 很注重结构的形式美感 , 对我很有启发 。 另外 , 李先生对我讲了不少书法问题 , 我当时有记录 。
王镛|王镛:展览时代中要创作大气象的作品,光靠一个王羲之是不够用的!
本文图片

李可染对我的书法风格 , 有时认可 , 有时也不认可 。 比如用笔的快慢问题 。 他当时总强调要用笔慢 。 这与其晚年的书风画风是相符的 。 我回去后认真思考过 , 李先生用笔也不是一直在“慢” 。 五十五岁之前 , 用笔也比较快 。 他亲口对我讲过一件事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 , 李先生画人物以“快”出名 。 一位朋友登门想亲眼看一下先生画画 。 而李先生有一个习惯 , 画之时有人在旁便分心 , 下不了笔 。 这位朋友磨了半天 , 李先生也下不了笔 。 他耐不住了 , 说出去小解一下 , 李先生急忙下笔 , 一挥而就 , 待两三分钟这位朋友回画室后 , 一张人物画完成了 , 朋友大惊 , 急呼“神了” 。 可见李先生中年时落笔如风 , 特别迅疾 。 当然 , 李先生讲这个故事 , 一定意义上也有自我否定的音“思 。 像一切大艺术家一样 , 能经常否定自我 , 才有进境 , 才有后来的成就 。 但李先生当时的人物画 , 我非常欣赏 , 除了之前的齐白石 , 我认为这种简笔写意人物 , 至今无一人能超过李先生 。
李先生提出用笔快慢的问题 , 我还是想了很多 , 就草书看 , 怀素的用笔从《自叙帖》来分析 , 一定很快 , 当时不少诗人看了怀素表演草书 , 也写下了很多赞叹其用笔飞快的诗句 。 但之后 , 黄庭坚的草书用笔就比较慢 。 因此我的结论是用笔要当快则快 , 当慢则慢 。 要做到能快能慢 , 快则不失力度 , 不浮滑 , 慢要有“内容” , 不涣散无力 。 一切决定于风格取向 。
7
“风格与取法”
个性风格强烈 , 有创意 , 变化多 , 这样当然好 。 但这样的作品给后人取法也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 对于这种风格特强烈的 , 还有更严重的 , 像金冬心的漆书 , 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 这种东西一学就容易像 , 作为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可以 , 但是要带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 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