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坡词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 , 他和故乡亲友的联系全靠江船通邮 。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 , 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 , 信中殷勤致意 , 询问归期 , 苏轼的思乡之情便难以抑制了 。
在身为宦游之人身不由己的痛苦下 , 苏轼作了这首词 。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原文“雨后春容清更丽 。
只有离人 , 幽恨终难洗 。
北固山前三面水 。 碧琼梳拥青螺髻 。
一纸乡书来万里 。
问我何年 , 真个成归计 。
回首送春拚一醉 。 东风吹破千行泪 。 ”
蝶恋花:词牌名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 唐教坊曲 。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 , 《清真集》入“商调” 。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 , 联章作《鼓子词》 , 咏《会真记》事 。 双调 , 六十字 , 上下片各四仄韵 。
京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 , 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
北固山:在镇江北 , 北峰三面临水 , 形容险要 , 故称 。
碧琼:碧琼 , 绿色的美玉 , 指江水 。
青螺髻(jì):状似青螺的发髻 , 喻北固山 。
真个:真的 , 的确 。 个 , 助词 。
拚(pàn)一醉:不顾惜酒量 , 只求一醉方休 。
译“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 , 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 弧形的江面 , 仿佛是碧玉梳子 , 苍翠的山峰 , 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 , 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 , 送春归去 , 春风倒还多情 , 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 ”
词开篇写景 , 首句“雨后春容清更丽” , 白描兼拟人 , 展现出有如二八佳人般清丽的春色 。
然而在这一片烂漫的春光里 , 唯有我这个远离故乡的人 , 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
一个“洗”字 , 用得妙 , 春雨是美好的 , 能经过春雨洗礼也是一件乐事 。
然而雨只能拂去事物表面的尘土凡垢 , 那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却是深深地埋在心里 , 是春雨无法触及的 。
这场好雨可以滋润青苗绿篱 , 但却滋润不了词人惆怅的心底 。
这种在美好事物面前产生的强烈的对比 , 一个“洗”字 , 道出千种万种的辛酸与无奈 。
物我对照 , 更反衬出乡思之深 。
此时的词人 , 又放眼向远方望去:“北固山前三面水 , 碧琼梳拥青螺髻 。 ”
远远看去 , 一条江水环北固山潺潺流过 , 弧形的江面 , 仿佛是碧玉梳子 , 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 。
古人喜欢以物喻人 , 用美好的事物形容美好的女子或男子 。
同样 , 苏轼此处的描写更形象生动地把北固山美丽的景色如画卷般展示给读者 。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 。
这样的山水虽美 , 但是终究不是故乡的景色 , 这么美的景色不属于我 , 又给词人的离愁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
这时词转下片 , 看到这美景 , 本来思归之心就已经很难耐了 , 此时又偏偏收到了乡书 , “一纸乡书来万里 , 问我何年 , 真个成归计 。 ”
词人又何尝不想还乡?但这个归期 , 又去问谁呢?
从这些语句中 , 可以体会到词人的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 , 以虚写实 , 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 。
最后逼出了末句:“挥手送春拚一醉 , 东风吹破干行泪 。 ”
词人只有回头拼命喝酒 , 送春归去 , 春风倒还多情 , 抹去他的行行泪涕 。
这里的“吹”和开头的“洗”又构成一组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