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什么叫学问好( 二 )


同理 , 有学者提出文学、文献、文化的打通与综创 , 动机当然不差 , 但问题同样出在陈义过高 , 恐不能尽切实际 。 什么是文献?文献是扎实的功底 , 是坐冷板凳的毅力和奉献学术的精神 。 就算你愿意有这种功底 , 你的环境会鼓励你去发挥这种毅力和体现这种精神吗?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视野 , 一种理论的素养 , 一种思辨的能力 。 今天五、六十岁的一代学者 , 成长于破除四旧之际 , 求学于闭关锁国之时 , 先天不足 , 后天失调 , 欲求文化 , 奢谈而已!什么是文学?最不容易的就是文学 , 那是一种优雅的涵养 , 一种美的结晶 。 感受美的能力养自后天 , 更发自天性 , 那是会心人才能干的事 , 而会心要建立在素心上 , 素心要建立在闲心上 。 已经有多久了 , 我们忙着赶着去报项目 , 写文章 , 被考评 , 再报项目 , 再写文章 , 再被考评 , 循环往复 , 以至无穷 , 连读文章的时间都没有了 , 何况读文学!没有悠游容与的闲心 , 没有非功利的素心 , 没有对于美的会心 , 如何能去亲近文学!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本质上是与美相对立的 , 所以我们或许能去考辨去研究 , 但没法去审美 , 我们在文学面前懵然不知 , 全然无觉 , 良有以也!常有人批评文学研究者离文学越来越远 , 那实在不是因为瞧不起文学 , 不妨看成衮衮诸公们多少还有些自知之明 , 避难就易 , 三十六计走为上了!
理解决定心态 , 心态影响行为 。 个人以为 , 学问这一行是组成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元 , 与其他三百五十九行一样 , 具有独立自足的意义 , 不比别的行业低贱 , 也不比别的行业高贵 , 不必将目标悬得过高 , 跟自己找过不去 。 乾隆时期的卢文弨说:“人之力固有所不能兼 , 抑亦关乎性情 , 审其近而从事焉 , 将终身以之 , 而后可发名成业 , 其能有所兼者 , 尤足贵也”(《书杨武屏先生杂诤后》) 。 心性不同 , 才情不同 , 志趣不同 , 能力不同 , 尽可以也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道路 , 却不必对异己者妄加轩轾 。 无论考还是论 , 文化还是文学 , 窄还是宽 , 打通还是固守 , 只要踏踏实实 , 兢兢业业 , 有大所得尽可自慰 , 有点滴之得亦可自慰 , 没有所得也不必焦虑 。 古代的士大夫今天叫读书人 , 用张之洞的话来说 , “好学者即是佳士”((《輶轩语·语学·为学忌分门户》) , 又何必非得“发名成业”而后可呢!
现而今的问题不是“发名成业”的问题 , 而是有多少“佳士”的问题 。 读一本书恨不得写三本书 , 好读书不求胜解变成了不读书好求胜解 , 你能期望这样的学者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呢?信笔至此 , 记起了程千帆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前辈基础扎实 , 刘弘度先生一生对《庄子》下过很深功夫 , 但不写东西 , 我曾经问过他 , 他说:‘你以为读了书一定要让人知道吗?’”(《书绅录》)是的 , 在包括程千帆先生本人在内的“前辈”学者中 , 这实在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情形 , 现而今 , 几乎无可再见此风景了 。
现而今提倡文化产业化 , 学术如果也算文化 , 那么生于提倡文化产业化的时代真是它的大不幸 。 产业的特点有二 , 模式化和规模化 , 即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模式完成规定数量 , 这就决定了学术生产的圈养方式 。 而学术实在是不能被圈养的东西 , 它需要的是散养 , 散养的含义是 , 首先要有足够的自由 , 选题的自由 , 路数的自由 , 观点的自由 , 个性的自由 , 然后要有足够的兴趣和足够的专业修养 , 再然后要有一种“能事不受相促迫”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心态 。 有一个现成的好例子 , 那就是《宋诗选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