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今年高考作文,杜甫苏轼满分

又是一年高考季 , 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 恰好刚刚读完《杜甫游踪考察记》 , 就忍不住有了这样的联想 。
今年的作文题 , 靠哗众取宠恐怕很难获得满分 , 如果不喜欢阅读 , 没有积累庞大的阅读量 , 恐怕也很难获得高分 。
之所以提到杜甫和苏轼 , 因为这两位是既读万卷书 , 又行万里路 , 且识人无数的牛人 。 此外 , 这两位都善于观察和思考 , 又善于思辨 , 关键是 , 两位都是“思想端正”的人 。 写起这样的“作文”来 , 轻而易举 。
当然 , 类似他们两位的牛人 , 史上很多 , 我也仅仅是以二位做个代表 , 目的并不是戏说 , 而是意在说明阅读、思考和观察、记录的重要 。
回到正文 , 把阅读《杜甫游踪考察记》带来的感触以及随手记录分享在这里 。
书名:杜甫游踪考察记
作者:宋红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 , 阅读感触以正常字体显示 。
淮阴是韩信故里 。
读到这一句 , 突然想起外祖父给我讲“淮阴侯韩信”小时候的故事 , 至今还清晰记得外祖父讲故事时候的语气和表情 。 外祖父已经离开我们20余年了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
往日崎岖还记否 , 路长人困蹇驴嘶 。
崤函古道的行走经历 , 让苏轼创造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 。
崤函古道 , 是一条被无数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和诗词歌赋浸泡出来的文化之路 。 凡是文人墨客经过 , 必然引发忧思 , 也难免引发幽思 。
时间浸润之后 , 一条古道早已成为一个符号 。
明淮安知府刘大文为漂母“遗庙”所撰对联“一饭感韩信 , 巾帼丛中 , 早把黄金轻粪土;千秋拜遗庙 , 淮流堤畔 , 有谁青眼识英雄” 。
这副对联 , 让我想起李白写给五松山下荀媪的诗句:
我宿五松下 , 寂寥无所欢 。
田家秋作苦 , 邻女夜舂寒 。
跪进雕胡饭 , 月光明素盘 。
令人惭漂母 , 三谢不能餐 。
对李白而言 , 能够写出这种真挚 , 毫不夸张 , 却又略带几分阴郁 , 且把内心真情实感表达得催人泪下的诗歌 , 是很罕见的事 。
从这首诗 , 足以见得李白性格的多样性 , 也自然理解李白也是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人 , 既有独属于他的优点 , 也有属于平凡大众不可忽略的缺点 。
另外 , 这副对联 , 让我又想到现实社会中那些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恩将仇报坏到骨子里的老人 。 这背后底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文化衰退 , 还是真的人心不古?
当然了 , 现实中这种坏透的老人毕竟还是特例 , 就像古代好老人典型代表漂母一样 , 都只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少数派 , 极少数派 。
清朝厉鹗有《淮城使风暮抵扬州》诗曰:“西风作意送行舟 , 帆饱清淮碧玉流 。 三百里程消一日 , 芦花吹雪到邗沟 。 ”
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相比 , 厉鹗这一首就显得过于局促了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想来 , 这除了诗歌所记录场景和环境的不同 , 诗人才华和笔力的不同之外 , 更有时代背景的不同 。
宋《太平寰宇记·高邮县》曰:“本汉旧县 。 是秦之高邮亭 , 因以立名 。 ……运河在县郭下通邵伯堰入扬州 。 ”
高邮 , 据说是全国唯一一个因邮建城、以邮命名的城市 。
刚刚读过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 , 正在睡前读他的《人生如逆旅》 , 汪老文字确实可以下酒 。 之所以想到此处 , 是因为汪老就是高邮人 。
历史上的名人 , 传说尧就出生在这里 。 当然 , 毕竟是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