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防作弊严格?其实古代科举也不遑多让,眼睛、鼻子都不放过!( 二 )


本文图片
进入考场之前的搜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某一天 , 河南乡试就要在贡院开考 , 官员们例行对士子进行了苛刻的搜检 。 第二天凌晨 , 因为一名公差误挂了灯笼 , 导致士子们以为误了时辰 , 急匆匆冲进考场 , 现场混乱不堪 。 估计是士子们觉得前一天搜检时受到了侮辱 , 便合力将4名负责搜检的官员轰出了贡院 。 可见这些士子的怨气有多大 。
二、考试进行中
经过层层搜检 , 士子们衣冠不整的进入了考场 , 有些心理素质不佳的考生大概就开始蔫了 。 士子还得出示一张类似现在准考证的东西 , 上面标注了士子的姓名和体貌特征 , 以防有人替考 。
高考|高考防作弊严格?其实古代科举也不遑多让,眼睛、鼻子都不放过!
本文图片
古人的准考证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与现代大不相同 , 基本没有几十个人待在同一个房间内考试的情况 , 而是每人一个“包厢” 。 你可别被这个称呼迷惑了 , 所谓包厢就是一个狭窄的隔间 , 三面封闭 , 有时甚至是四面封闭 , 先不说在里面的士子无法与旁边的人有任何交流 , 更想不到的是 , 士子在考试期间内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隔间里 。 考场里会安排专人送饭 , 上门服务 。 估计一般人也受不了这个味道的“熏陶” , 所以在古代科举考试身体素质得先杠杠的 , 否则根本坚持不下来 。
每个隔间都有人看守 , 一对一监考 , 有时看守的就是腰跨横刀的士兵 。 考场周围也有士兵负责警戒巡逻 , 这种戒备状态一直要保持到整场科举考试结束 。 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当时先是饱受搜检制度的摧残 , 后又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们盯着参加考试是啥感觉了 , 估计心理素质也得先过关 。 看看现代的高考 , 不得不说考生还是非常幸福的 。
高考|高考防作弊严格?其实古代科举也不遑多让,眼睛、鼻子都不放过!
本文图片
科举考试的“包厢”
【高考|高考防作弊严格?其实古代科举也不遑多让,眼睛、鼻子都不放过!】三、考试结束后
当你在一群士兵的监视下写完了卷子 , 把试卷交上 , 你以为考试就结束了?不 , 你上交的试卷要开始“考试”了 。
首先 , 考试官们会把收上来的试卷“弥封”起来 , 也就是用纸或者他物品把试卷上的名字盖住 , 让人无法知晓这是谁的试卷 。 “弥封”制度出现在北宋 , 实行没多久 , 就有人指出考官会在试卷上做记号或者通过字迹来辨认考生 , “誊录”法随之应运而生 。 在试卷弥封之后 , 会有专门的书吏誊抄试卷 , 考官们看到的也只能是誊抄好的副本而不会原本 。 副本字迹相同 , 也就避免了考官通过字迹识别考生的问题 。
为了防止书吏徇私舞弊和抄写错误 , 一般都会进行“对读” 。 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于每卷上打号头 , 三场共一号 , 方发往誊录所誊录卷子 , 依字号书写 , 对读无差 , 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 。 ”小说《歧路灯》同载:“誊录官送于对读所 , 谨饬不许一字差讹 。 对读一毕 , 由至公堂转于至明堂 , 分房阅卷 。 ”为了方便对读 , 朝廷还设有专门的对读所 , 士子们的试卷誊抄之后还要经过对读所的检查 , 才会呈给考试官 , 层层检查 , 可谓严苛 。
高考|高考防作弊严格?其实古代科举也不遑多让,眼睛、鼻子都不放过!
本文图片
科举卷子
明清两代 , 誊抄有了新规定 , 那就是书吏必须使用朱笔誊抄 , 誊抄的试卷称被称作“朱卷” 。 《明史·选举志二》:“考试者用墨 , 谓之墨卷 , 誊录者用硃 , 谓之硃卷 。 ”至于为什么要用朱笔誊抄 , 一方面是为了和原卷区分开来 , 方便对读 , 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这些试卷是国家机密 , 寻常人不得察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