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石峁人群从何而来?与陶寺人群有何关联?古基因组最新研究揭秘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作为史前中国北方龙山时代著名的遗址之一 , 陕西北部地区石峁遗址的先民从何而来?他们与同时期另一著名遗址——山西南部地区陶寺遗址的先民们之间有何互动交流?人群遗传上有何关联?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颇受学界关注和研究 。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最新消息说 , 该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国内多家考古文博及高校研究机构合作 , 最新通过古基因组(古DNA)研究分析 , 揭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起源 , 也证明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有关人群之间有密切的母系遗传联系 。
这项利用古基因组技术取得的史前人群考古研究重要成果论文 , 近日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遗传学前沿》(Frontiers in Genetics)发表 , 可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提供重要线索 。
13个遗址获得172例古人类线粒体全基因组
付巧妹研究员介绍说 , 距今约4300-3800年的石峁遗址又称“石峁城” ,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 , 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最大的城址之一 , 也是具有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双重性质的都邑性城址 。
石峁城周围的木柱柱梁遗址、神圪垯梁遗址、新华遗址和寨山遗址等其他龙山时代遗址也与石峁城具有相似的文化 , 被统称为石峁文化 。 由于石峁城以及石峁文化的重要性 , 石峁先民来源的相关研究也成为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热点 。
位于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是龙山时代另一重要遗址 , 它与石峁遗址隔黄河相望 , 并与石峁遗址在文化上也呈现出诸多相似性 , 但这两处遗址人群间遗传联系此前仍不清楚 , 而通过古基因组技术开展人群演化研究 ,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
她指出 , 为深入探究石峁人群来源以及他们与周边地区尤其是晋南陶寺遗址中人群的潜在融合、交流等科学问题 , 中科院古脊椎所古基因组团队通过合作 , 从陕北(11个遗址132例)和晋南(2个遗址40例)地区共计13个遗址中 , 成功获得172例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距今4836-3253年)的人类线粒体全基因组 , 随后开展大规模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研究 。
石峁人群主要起源本地与陶寺人群母系遗传较近
付巧妹表示 , 这次古基因组研究主要取得三方面成果:
一是石峁人群主要起源于陕北地区本地早期人群 。 在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庙梁遗址和五庄果墚遗址人群中 , 其所携带的母系遗传成分主要以东亚北方人群的成分为主导 , 且与黄河流域古人群关系较为密切 。
在龙山时代石峁城内部 , 尽管位于不同地点的人群(中心皇城台 , 内城韩家圪旦、后阳湾、麻黄梁以及外城东门址)具有不同的等级和社会地位 , 他们之间具有非常近的母系亲缘关系 。 同时 , 位于石峁城周边同属于石峁文化的人群(木柱柱梁遗址、神圪垯梁遗址、新华遗址、寨山遗址)与石峁城内人群仍具有较近的母系遗传联系 。 以上结论暗示 , 在陕北地区 , 石峁城与周边人群之间 , 不仅仅有文化的影响 , 也同样有着较为广泛的人群互动 。
研究团队通过将石峁城及周边人群与较早期古代人群(包括陕北地区内部以及周边区域人群)进行对比分析 , 发现石峁人群和陕北地区本地较早期人群即仰韶时代晚期庙梁和五庄果墚人群的遗传联系最为紧密 。 另外 , 石峁人群也显示与黄河中下游河南地区仰韶文化青台遗址中人群显示出些许母系遗传联系 。
因此 , 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人群体现出遗传结构的连续性 , 这也暗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来源 , 同时与黄河流域其他古代人群具有一定的遗传联系 , 并非被外来人群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