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二 )







(一)
葬具
木质葬具已朽 , 从痕迹看为一椁二棺 。 椁室为长方形箱体 , 由四壁、底板、盖板组成 , 均为方木 。 椁壁板向外倒塌 , 灰迹明显 。 椁长5.2、宽3.8、高2.9米 , 椁盖板东西向横铺于积石二层台之上 。 椁盖板上的积石和椁板灰、青膏泥挤压混杂在一起 , 难以清理 。 椁盖板除南部2~3块较乱外 , 其余保存较好 , 共15块 , 宽窄不等 , 宽约0.2~0.38米;壁板、挡板数量不详 。 因椁下铺有一层石块 , 凹凸不平 , 椁底板灰迹保存极差 , 但16块底板清晰可见 。 椁挡板与壁板齐平 , 卯榫结构 。 棺椁间西部的铜甗下发现有席纹痕迹 , 椁底上可能铺有一层草席 。 椁底板之下有两根南北向垫木 , 椁置于这两根垫木上 , 东侧垫木长5.17、宽0.28米 , 西侧垫木长5.15、宽0.27米,厚度不详 。
椁底板之上南北两侧分别有两根东西向垫木痕迹 , 南侧垫木长2.19、宽0.08米 , 北侧垫木长2.21、宽0.08米 , 厚0.05米 , 长方形外棺置于这两根垫木上 。
外棺长2.76、宽2.1米 , 高不详 , 盖板、底板均南北向竖铺 。 盖板8块 , 每块宽约0.26米;底板9块 , 每块宽约0.23米 。 外棺东侧结构较完整 , 西北角受石块、青铜器挤压 , 已经被彻底破坏 , 西南角尚有保存 。 四角齐平 , 卯榫结构 。 外棺四角均有粉末状物质 , 经鉴定是铅器 , 可能是外棺上的装饰 。
内棺置于外棺中部略偏西处 , 长2.2、宽0.9米 , 高不详 , 盖板、底板均4块 , 南北向竖铺 。 四角齐平 , 卯榫结构 。 内棺盖板及壁板局部可见髹漆痕迹 , 黑底红漆(图五) 。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本文图片

图五 2016M1全景
(二)
葬式
墓主人为一女性 , 30岁出头 , 骨骼保存较差 , 松脆易断 。 仰身 , 头向北 , 面向不清 。 躯体伸直 , 双足并拢;左臂弯曲 , 右臂外张 。 腹部可见胎儿头骨 , 胎龄八个月 。 贴紧人骨可见红、褐色布纹 , 纹理粗细不匀 , 应有多层 。 肉眼观察到极细的横“S”纹、长方格纹 。 人骨之上布纹保存极差 , 一触即碎 , 只能提取小块样品 。





墓中出土各类器物134件(组) , 其中铜器居多 , 其余为铅锡器、玉石器、骨器、陶泥器等 。 现按照质料分别叙述如下 。
(一)
青铜器
铜器66件套 , 按用途可分为礼器、车马器、工具、杂器四类 。 均置于棺椁之间 。
1.礼器 , 可分容器、乐器 。
(1)容器
可分炊煮器、盛食器、酒器、盥洗器 。 散置于棺椁之间 , 大分散 , 小集中 。 成对的青铜器一般放在一起 。
炊煮器
铜鼎 共8件 。 立耳鼎2件 , 列鼎5件 , 素面盖鼎1件 。 置于棺椁之间西北角、西部、西南部 。
立耳鼎 2件 。 形制相同 。 置于棺椁之间西南角 。 窄折沿 , 方唇 。 方形立耳外撇 , 短颈微束 , 腹较浅 , 略鼓 。 耳正、背面饰变形蟠螭纹 , 侧面饰蟠虺纹 。 颈、腹均饰变形蟠螭纹 , 下腹部饰一周绹索纹 。 蹄足根部饰浅浮雕兽面纹 。 底部有一周圆形铸缝 , 正中有一条短线状铸缝 , 应为冒孔 。 每两足中间接圆形铸缝 , 各向腹部延伸出一道铸缝 , 将鼎身一分为三 。 2016M1:9 , 口径52、腹深24.2、足高20.3、通高46厘米(图六;图八 , 左) 。 2016M1:10 , 口径53.6、腹深24.6、足高19.6、通高48厘米(图七;图八 , 右;图九~图一一) 。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