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本文图片

图一 襄汾陶寺北墓地位置图
陶寺村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处 , 隶属于陶寺乡(图一) 。 墓地位于陶寺村北 , 因盗墓发现 。 距塔儿山主峰约10公里 , 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 , 西南距著名的陶寺遗址约3公里 , 南邻陶寺村;北部地势逐渐降低 , 和王云村相接;东部是沟谷 , 最宽处近百米 , 原有河流 , 当地人称北河 , 现在河床被开垦为农田;西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沟谷 , 宽约三十余米 , 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有泉水涌出 , 现在泉已干涸 , 沟谷以西是临汾至襄汾县道 。 墓地东西长约600米 , 南北宽约400米 , 总面积24万平方米左右(图二) 。 中心点座标N35 。 54′13.4″ , E111 。 30′08.3″ , 高程510米 。 2014、2015年初步探明墓葬1283座 , 从墓葬分布情况来看 , 应该有统一的规划 , 大型墓葬通常沿西北—东南主线排列 , 中小型墓葬集中散布于大墓周围 , 墓地中部墓葬密集 。 墓葬由早到晚从西北向东南排列 , 西北部某些墓葬年代较早 , 属两周之际 , 东南部已至战国时期 , 墓地延续约500年 。 春秋时属晋 , 战国属魏 。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本文图片

图二 陶寺北墓地(自西向东)
201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襄汾县文化局组成考古队在墓地西北部发掘春秋早期墓葬7座 。 2015、2016年又在墓地中部偏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发掘春秋晚期墓葬10座 , 2015、2016年发掘的3座大墓中2015M1、2016M2是一对夫妻并穴合葬墓 , 2016M1位于其东南部30余米处 。 随后又在2016M1东部近10米处探出另一座大墓 , 即2017年发掘的M3011(图三) 。 现将2016M1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本文图片

图三 陶寺北墓地 2015、2016 年发掘平面图





2016M1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 方向8° 。 墓口长6.5、宽5.4、深9.8米 。 内填五花土 , 含少量料礓石颗粒、陶片 。 填土经夯打 , 质密 , 夯层厚薄不匀 , 厚约20厘米 , 未见明显夯窝 。 墓内东北部距墓口深0.5、1.95米处 , 分别发现散乱的狗骨 。 距墓口3.3米处的墓壁东南、西南角存留少量薄层青灰色墙皮 。 墓壁原本经过修整 , 抹了一层青色涂料 , 因墓壁垮塌、剥落 , 难以大面积保存 。 距墓口6.4~6.7米时 , 墓室四角露出石块 , 距墓口深9.1米时 , 墓室中部才有石块露出 , 这层石块铺在椁盖板上 , 南北长6.47、东西宽5.08米 , 中间随椁室塌陷 , 四角高 , 中间低 , 所用石块为大小不等的鹅卵石 。 石块下可见椁盖板灰和青膏泥 。 椁周壁填满石头 , 形成积石二层台 , 北宽0.68、南宽0.72、西宽0.62、东宽0.59米 , 高3.12米 。 椁底板下亦铺一层石头(图四) 。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本文图片

图四2016M1 平、剖面图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1、3.骨钉 2、79-1.石圭 4、5、9、10、13、14、47、50.铜鼎 6、7.铜方壶 8.陶鬲 11.铜盖形器 12.铜盘 15.铜甗 16、17.铜
|陶寺北墓地2016M1随葬品丰富,或为春秋晚期大夫夫人墓葬!
本文图片

18~22、35~9.石磬 23~30.铜镈 31、32.铜高柄豆 33.铜车兽 34.铜车辖 40、41.铜鉴 42、49.铜簠 43、44.铜矮柄豆 45、46.铜鬲 48.铜盉 51~53、57、58、61、62、65~68、81、82、119.铜铃 54.铜锥 55、69、70、79-2、80、88~94、110~114.残玉片 56.骨盖帽 59、60.铜衔环 63、84.泥球 64、87.竹木器 71~78.金箔 83.骨贝 85.饰件 86.玉环 95.玉口晗 96.玉管 97.牌型玉佩 98.玛瑙觽 99.玛瑙环 100、101.玉圭 102、103.玛瑙管 104、105.玉璜 106.紫晶珠 107.骨珠 108.玉柄帽 109.玉柄 115、117、118.玉柱 116.蚌饰 120.玉饰 121~124.铅锡器 125.条形骨饰 126、128、133.骨管 127.陶饰 129.锥状骨饰 130.柱状骨饰 131.节结状骨饰 132.骨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