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二 )


为了找选题找资料,任溶溶到处去找可供翻译的外文原版书 。那时,在南精路惠罗公司旁,有一家“别发洋行”,里面出售的儿童外文书琳琅满目,尤其是迪士尼公司出版的童话书插图精美,让他沉迷其中 。这时,时代出版社负责人姜椿芳得知任溶溶会俄语,也请他译苏联儿童文学作品 。自此,《小鹿斑比》《小飞象》《亚美尼亚民间故事》……他一篇接着一篇,一本接着一本,越译越觉得有意思,再也“不可自拔” 。
“没头脑”和“不高兴”
1948年,在翻译出版《里马斯叔叔的故事》时,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带给他极大欢喜,于是他署上了女儿的名字“任溶溶”作笔名 。以后,碰到自以为得意的作品,也署上“任溶溶”,久而久之,这个笔名影响力越来越大,他自己竟真成了任溶溶 。
1952年,任溶溶进入刚成立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任译文科长,后任编辑部副主任,负责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 。除了经典英文作品,他还翻译了大量苏联儿童文学 。
各类经典童话翻译得多了,一些形象和情节在他头脑里自己跑了出来 。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一起,他用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编起小故事 。任溶溶小时候常常糊里糊涂、丢三落四,好像个“没头脑”,他的儿子当时正处于刚刚萌发自我的年龄,妈妈让做点什么,总说“不高兴” 。任溶溶讲的时候,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当时的《少年文艺》杂志出版社听说了,让他干脆写下来 。196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它拍成动画片,成为中国幽默夸张类童话中较成功的经典之一 。

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文章插图


《没头脑和不高兴》剧照 。中新社发 受访者 供图
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受到近代特殊历史背景和“文以载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相对沉重的现实主义主题,教育的功能性比较明显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如果单独看,也许只觉得有意思,但将其放置于整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中就会发现,其中的幽默品质和游戏精神,不要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发展中也是稀缺的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陈力强认为,这与任溶溶的天性以及极早翻译众多经典外国童话的文学视野分不开 。任溶溶曾经在很多场合讲过Nonsense的概念 。这个概念源于西方童话,Nonsense文学并不试图告诉读者什么,教育读者什么,它往往只是一种游戏之作,而且不遵循事物常理,以丰富的想象、怪诞离奇的情节和谐谑取胜,其较富代表性的作品是《爱丽丝漫游奇境》 。可以说,在《没头脑和不高兴》出现之前,中国没有Nonsense类型的作品 。
任溶溶曾说,对成人,nonsense可能没意思,但对儿童来说,nonsense不只有意思,而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存在 。任溶溶在那个年代相当先锋的思想,使其原创作品跨越了时代,直到今天仍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而那些经由他译笔才得以降临中国的童话人物,也为后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打开了眼界 。
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文章插图


以西方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为蓝本创作了巨型木偶及巡游艺术品在香港太古城中心亮相 。中新社采访人员 任海霞 摄
“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它能给你一点快乐”
宽广的视野和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智慧与才华,给任溶溶的译作打上了鲜明的“任氏”烙印 。作为一个从小在私塾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大学毕业论***晚清四大小说家研究的人,他完全有能力卖弄文采,可是在他的译文中却看不到任何纯文学教条的影子,更不会“掉书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