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_原题为: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文章插图


做起事来丢三落四的“没头脑”,别别扭扭、让他往冬他偏往西的“不高兴”,这两个诙谐幽默的经典儿童文学形象自1956年诞生,如今已66岁 。而将这两个形象创造出来,让他们陪伴了几代人的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今年5月度过了他100岁的生日 。在这个年纪,他仍然没有停笔 。
去年,他退休前曾供职多年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任溶溶译文集》,共二十卷,近千万字,收录了原著已进入公版领域的任溶溶主要译作,这还仅是他全部译著的50% 。
除了他创作的经典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他直接从意大利文译出的《木偶奇遇记》迄今仍是流传较广的中文版本,而他晚年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更是由时任丹麦首相亲自荣誉授权 。
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文章插图


任溶溶为学生签名 。中新社发 受访者 供图
“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说:“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可惜很少有人记得 。”任溶溶无疑记得,而且,这个“孩子”一生没有离开过他 。任溶溶说了很多次:“我写儿童诗,很多的创作都在写小时候的自己 。”
童年是一个作家重要的创作母题,出生于1923年的任溶溶那时叫任根鎏,生于上海虹口闵行路冬新康里一处沿街的两层楼上,父亲开了家纸行,专门卖进口纸,家境殷实 。5岁时,他随父母离开上海,回到广州老宅,一待10年,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在岭南度过 。“散漫”的童年时光,他大部分时间用来看“杂书”,既有旧式“打来打去”的武侠小说,也有“四大名著”,但他不喜欢《红楼梦》,《三国演义》也一定“要诸葛亮出来之后才好看”,诸葛亮一死,他也就不爱看了 。和这些书相比,较吸引他的是两本译作: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和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只是那时,他还不清楚这种极富魅力的作品叫童话,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会亲手把这些经典童话再翻译成中文 。
初中,他返回上海进入英国人办的雷士德学校念中学,大部分课程用全英文讲授,因此,他在中学就打下了牢固的英文基础 。后来以一人之力完成《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的翻译家草婴是他的中学同学,他跟着草婴学了一阵俄文,觉得有兴趣,干脆请了一位侨居上海的俄罗斯人当家教,学通了俄文 。
冬西问?人物|《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谁说中国没有童话?

文章插图


童话剧表演《木偶奇遇记》在北精一商场上演,现场匹诺曹和他的朋友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中新社采访人员 赵隽 摄
1940年,他和两个同学到苏北参加新四军 。为防止被家人找到,他按照出发的日期10月17日,将名字改成了“史以奇”,带他去的干部说,姓就不要改了,于是之后的几年,任根鎏成了“任以奇” 。他在苏北编《战士报》,写标语,教唱歌,也打过一些小仗,还经常能看见新四军军长陈毅 。可惜一年不到,他就患上重病,只得返回上海治病 。病愈后,他考取了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 。
任溶溶大学毕业那年,抗战胜利,即将创刊、发表反***战争报告文学、小说及新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新文学》杂志激发了他投稿的欲望,他尝试翻译了一篇土耳其童话《黏土做成的炸肉片》送去,没想到竟发表在1946年1月1日出版的创刊号上 。正巧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到儿童书局编《儿童故事》,见他能翻译童话,就向他约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