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石榴籽长这样

第一次到达马楠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时候 , 还是清晨 , 太阳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便慢慢地透过云霞 , 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 , 使朦胧的校园豁然揭去帐纱 , 像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这所坐落在马楠山不远处的校园 , 放射出柔和的光线 , 照得身上、脸上 , 暖烘烘的 。
孩子们刚从睡梦中醒来 , 开启了崭新的一天 , 他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 , 一句句“老师好!”勾起我脑袋中的校园回忆 , 这温馨的、充满爱意的话语好似阳光射进我的心田 。 这群来自苗族、彝族、汉族的孩子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已经度过了成百上千个日日夜夜 , 他们手牵手 , 心连心的一起学习 , 一起生活 。
清脆的铃声像一首欢快的乐曲 , 在我们耳边奏响 。 操场上打球的孩子将球紧紧抱住 , 飞奔的跑向教室 。 铃声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和遵守纪律 , 铃声响起的地方 , 便有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爱 。
教室里传来了朗读声 , 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 , 像动人的声大合唱 , 音符满天 。 他们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校园 , 也装点着这美丽的校园 , 赞颂着这美丽的校园 。 当然 , 也把整个校园变得神圣 。 因为这里处处都洋溢着祥和快乐的学习气氛 , 处处都装饰着诗情画意 。
几间异常安静的教室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 路过的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学校的兴趣班教室 。
孩子们三五个坐在一桌 , 中间放着小炉和盆 , 手里拿着小工具 , 不停在盆里沾蜡 , 然后在布料上涂画 , 布上纹样有的活泼流畅、十分夸张 , 有的结构自由、造型生动 , 有的相互交错 , 又浑然一体 。 苗族同学偶尔和老师一起帮助不会的同学 , 对于苗族同学来说 , 这是他们所擅长的 , 因为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 , 蜡染便是其中之一 。 布面上留下的花、鸟、鱼、虫 , 便是这群民族各异的孩子们在岁月的刻度上留下的美丽印记 , 此时的蜡染 , 更像是一条纽带 , 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孩子们联结起来 , 点染着自己的悠长岁月 。
蜡染室隔壁的刺绣室里鸦雀无声 , 孩子们仍是三五个一桌 , 但他们之间的间距比蜡染室的同学们要宽一些 , 大概是怕刺绣用的针线会伤及无辜 。 孩子们指尖上的绣针在绣布上穿来绕去 , 从最初的苍白 , 到朦胧显现 , 直至于完美地呈现出绝妙的图案 , 这需要孩子们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 在她们的认知里 , 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的小世界 , 她们用绣针打造着出自己的桃花源 。 所以 , 她们绣过蜜蜂 , 绣过蘑菇 , 绣过路边的小花 , 绣过树上的石榴 , 也绣过身穿苗族、彝族服装的同学和自己 , 她们在刺绣作品中描述世界 , 表达自己 。 这些用针线绣出的绝妙 , 我相信是有感情的 。
剪纸室 , 到处都是平淡无奇的纸片和朴实无华的剪刀 , 孩子们你看我叠 , 我看你剪 , 纸对折、剪刀转 , 心手合一、眼到手到、万剪不断 , 一个规规矩矩的字或一朵栩栩如生的花便跃然纸上 。 那些平淡无奇的纸片就这样在孩子们手中被朴实无华的剪刀变成了炫目的作品 。 一把剪刀一张纸 , 从进入这个兴趣班开始 , 剪纸伴随他们一路走来 , 我也被这看似简单却变化莫测的持续魅力所折服 。
不远处 , 优美动听的芦笙声形成强大而震撼的音符在校园里飘荡 。 孩子们穿着苗族服装 , 相对而坐 , 坐成两排 , 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练习 , 他们的两腮有规律的一鼓一鼓 , 陶醉得眯着眼睛边吹边摇晃着身子 。 每逢盛会 , 孩子们便会盛装出席 , 边吹边舞 , 以芦笙会亲友 , 以芦笙促情谊 。 这马楠上的水和草 , 喂养了热情奔放的歌舞 , 传承着多姿多彩的风情 , 就在这种环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熏陶下 , 成就了马楠山上一代又一代的芦笙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