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促进供需对接、打通求职堵点,为高校毕业生开拓就业门路( 二 )

许虹表示 , 目前求职竞争压力大 , “自己属于职场小白 , 只能在证书、竞赛获奖等方面弥补职场经验的不足 。 ”不过许虹提到 , 学校在大三时给同学们开了一门就业指导必修课 , 她学习了如何投简历、面试注意事项等求职的入门知识 , 课上还会邀请外来机构对学生进行入职指导 , 还是很有收获的 。 “有条件的话 , 希望学校能开展针对每个学生的一对一就业咨询 。 ”许虹说 。

“对于求职有困难的学生 , 每个班会把他们的就业需求等信息汇总上报学院 , 由学院老师帮忙推荐面试 。 ”许虹表示 , 自己班上的一名同学就通过该途径获得了岗位 。

受疫情影响 , 大学毕业生依靠互联网获取求职信息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 对于互联网招聘规范性要求也会逐渐增强 。 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 , 互联网招聘目前存在不少问题 。 一是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善 。 目前互联网招聘中 , 中小企业岗位占比较高 , 而大公司信息在求职软件上披露得较少 , 这样会使求职者花费较长沟通时间去了解每家公司 , 导致求职者不容易匹配到期望公司 。 二是薪资的真实性 。 在互联网招聘中 , 很多企业挂的薪资标准都是一个区间 , 这代表薪资有可商量的余地 。 但实际上薪资只是区间的最低值 , 最高值数字只是吸引求职者挂的“羊头”而已 。 此外 , 薪资结构不明晰也会导致很多求职者“掉坑” , “7000元的薪资可能基础底薪只有3000元 , 剩下的都是所谓的加班费、绩效奖金等 , 让求职者很苦恼 。 ”何文彬说 。

搭建畅通平台

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全球第一 , 供需双方都面对海量信息 , 甄别难度巨大 。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 供需不平衡导致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 求职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被淹没在招聘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 用人单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 为了节省成本 , 只能依靠学历、学校 , 甚至性别等条件进行筛选 , 造成求职过程中文凭“内卷”严重 。 尤其是受疫情影响 , 以往可以面对面开展的招聘会、双选会大多转为线上 , 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 也带来“求职难”的广泛焦虑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认为 , 要通过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设施、机构打通求职过程中的信息堵点 。 虽然现在有一些知名的中介机构、服务平台 , 但由于信息太过繁杂 , 很难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 。 要解决上述问题 , 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算法等科技手段 , 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筛选信息、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基层工会组织、劳动服务机构的功能 , 提高供给对接的精准性 。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 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行动 , 抓住毕业生求职的黄金期、冲刺期 , 打通信息堵点 。 教育部会同各地各高校和12家社会招聘机构 , 集中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专场招聘活动 , 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信息 。 高校书记、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企业 , 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 , 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

“今年以来 , 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登记 , 汇总了毕业生就业意向需求和简历 , 联系各地方人社部门和重点单位 , 进行专项推荐 , 精准对接 。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军介绍 , 毕业生求职登记开展以来 , 已向各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千余人次 , 有效提升了就业推荐的效果 。

“学校主动走出去拓岗 , 与企业主动来招聘是有区别的 。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苏晓冠解释说 , 学校主动 , 是带着学校学生就业需求有的放矢、深入企业 , 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直接交流 。 这让我们真实了解到企业用人需求 , 有利于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