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维德|荷兰汉学家伊维德:让中国俗文学在西方汉学界C位出道

伊维德|荷兰汉学家伊维德:让中国俗文学在西方汉学界C位出道
本文图片

▲2017年 , 伊维德教授在中山大学参加“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 , 并作主题发言 。
伊维德|荷兰汉学家伊维德:让中国俗文学在西方汉学界C位出道
本文图片

▲伊维德教授在广州与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团队成员共餐 。 前排左起依次为康保成教授、黄天骥教授和伊维德教授 。
自1968年大学毕业后 , 伊维德在汉学研究领域耕耘了半个多世纪 , 2000年前 , 他在荷兰莱顿大学任教 , 2000年-2013年 , 他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任教 , 可谓从欧洲汉学和北美汉学两种学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学者 。 伊维德不但学术成果丰硕 , 而且是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作品译为英文最多的西方学者 , 被认为在西方汉学界确立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地位 。
《大唐狄公案》让他倾心中国文化
伊维德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最早让他对中国文学产生浓厚兴趣的是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小说《群芳庭》和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的小说《大唐狄公案》 。 高罗佩是荷兰职业外交官 , 尽管仕途一帆风顺 , 但流芳后世的却是他的业余汉学家的成就 。 荷兰人对中国的了解 , 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 他的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的福尔摩斯” , 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风靡一时 。 “快读完高中的时候我决心要学习一种语言、钻研一种文化 。 这种语言和文化不但跟我的母语和文化差异越大越好 , 而且要有悠久的历史 , 还得充满活力 。 就这样我选择了中文 。 ”
伊维德在莱顿大学读书期间迷上了明清白话小说 , 博士毕业论文就选了早期话本的版本研究作为题目 。 然而 , 让他在国际汉学界声誉日隆的中国古代戏剧研究却源自他在日本留学时期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田中谦二教授为我和其他一些外国学生组织了元剧阅读课 , 这使我第一次涉足中国戏曲的研究 。 ”
伊维德用英文翻译的《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等元代戏剧 , 被欧美学界视为中国古代戏剧研究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同时 , 伊维德还参与编撰了《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等 。 此外 , 伊维德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 , 他在哈佛大学时一直教授有关中国妇女文学的课程 , 曾于2004年与管佩达(Beata Grant)教授合编了《彤管:中华帝国时期的妇女文学》 , 并与方秀洁于2009年合编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清妇女著述汇刊》 。
钟爱俗文学 , 尤看重版本
伊维德挚爱中国文化 , 尤其钟爱中国通俗文学 , 对中国民间文学和说唱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 。 他研究的领域也十分宽泛 , 有些说唱文学文献甚至是国人鲜有听闻的 , 譬如宝卷 。 他出版了《自我救赎与孝道:观音及其侍者的宝卷》 。 “我对宝卷的兴趣 , 不在于它是明清新兴宗教或教派的圣典 , 而在于它对许多民间故事的说唱演绎 , 包括宗教故事 , 例如孝子目连的传说、妙善公主的传说 。 ”他幽默地说 , “宝卷对译者的巨大吸引力之一在于它们篇幅有限:我可以在几个月内就完成《雷峰宝卷》的翻译并找到出版商 , 而翻译《义妖传》则要花上很多年 , 而且出版的机会也很小 , 因为太长了!当然 , 我希望我对宗教传说类宝卷的翻译也能在讲授中国宗教的课堂上发挥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