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e有绝活|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走进日常生活

极目新闻采访人员 柳琛琛
近日 , 湖北省工会举办的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落幕 , 来自湖北恩施的湖北允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部门经理谭艳华 , 凭借“西兰卡普”绝活 , 荣获“新就业形态+传统公益类”赛项“十佳绝活奖” 。
土家锦 , 土家语称“西兰卡普” ,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 。 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 , 用手工在古老的斜织机上 , 以棉纱为经线 , 以各种彩色的粗丝、绒线为纬线 , 反面挑织而成 。
“西兰卡普”被誉为“土家之花” ,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 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审美意义、工艺特点、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谭艳华作为“西兰卡普”编织技艺的传承人 , 将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应用 , 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 她说 , 从小就喜欢“西兰卡普” , 如今以它为业 , 希望将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 将它的魅力传播给更多的人 。
【西兰卡普|e有绝活|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走进日常生活】经过统计 , 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约有409种 , 图纹涉及各个方面 , 被称之为“高度浓缩了的土家族文化” 。 构图上 , 土家织锦多以菱形、横式长方形、斜式交叉等表现手法组成几何形图案 , 以抽象而显其神韵 。 花样富有生活气息 , 既可以勾花、刺花等植物为题材;又以桌子花、椅子花等日常生活用具为题材;还有喜鹊闹梅、龙凤呈祥、迎亲、八仙过海、一品当朝 , 福禄寿禧、红双喜等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 经过代代相传 , 其制作工艺、织绣技术和纹饰图案形成强烈的特征 。
西兰卡普|e有绝活|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走进日常生活
本文图片

“西兰卡普”
从小 , 在亲戚的耳濡目染之下 , 谭艳华就爱上了五彩斑斓的“西兰卡普” 。 然而 , 她介绍 , 今天的日常生活 , 已经不再需要使用“西兰卡普”制作被子、衣物 。 如果这一古老工艺的功能不再被现代社会需要 , 将面临萎缩、失传的危险 。 在多年前的一次走访调查中 , 她也发现 , 最年轻一批“西兰卡普”手艺人已经有40多岁 。
为了传承这项濒临失传的土家族民间技艺 , 谭艳华和妹妹谭艳宾前往湖南 , 拜土家织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为师 , 进行系统性学习 。 她回忆 , 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 , 姐妹两人就坐在织机前 , 日复一复地练习 。 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 , 技术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 2020年 , 她从武汉回到恩施 , 一方面继承、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技艺、更精细原有工艺;一方面 , 着力开发众多“西兰卡普”产品 。 所设计的诸如服饰、箱包、口罩、雨伞、杯子等日常生活用品 , 巧妙地体现“西兰卡普”元素 。
西兰卡普|e有绝活|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走进日常生活
本文图片

“西兰卡普”提包
谭艳华还举办了多期“西兰卡普”专业培训 , 开办研学、体验课 , 吸引众多人学习、研究、传播西兰卡普文化 。 在几个小时的体验课上 ,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 为“西兰卡普”纹样填色 。 她发现 , 小朋友对色彩的选择 , 往往可以为开发更丰富的色彩提供思路 。 “开办培训最初的目的 , 是培养工人 。 ”她说 , 后来想到 , 面向孩子们开设体验课 , 让小朋友们能够在了解它、欣赏它 , 或许一二十年后 , 下一代的“西兰卡普”传承将从他们身上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