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彝文:与汉字同源的古老文字( 二 )


至迟在晋代 , 彝文已被广泛使用 。 据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夷人大种曰昆 , 小种曰叟……论议好譬谕物 , 谓之夷经 。 今南人言论 , 虽学者亦半引夷经 。 ”这里所提到的“夷经” , 当为用彝文书写的典籍 , 当时彝族先民不仅有自己的文字 , 而且已应用于文献著述 。 当时学者著述“半引夷经” , 使史籍中出现了许多“夷语”音译的地名和人名 , 这是不争的事实 。
这样 , 我们就可以初步整理出一条彝文起源与发展的大概路径:遵循“符号—象形—表意—表音”的文字发展规律 , 彝文朝着自己特定的发展方向不断走向成熟 , 彝语成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古老的分支 , 彝文成为这一语言板块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根据彝文自身具有的特点 , 其与汉字的区别非常明显:彝文多属表意的形、音、义单体符号 , 笔画简单 , 无偏旁部首 , 唯书写首笔称为主笔 , 虽有独体和合体两种 , 但独体字占90%以上 , 2~5画的字占80%以上 , 易于掌握、书写;彝文书写或从上至下 , 或从左至右 , 连贯流畅 , 符合文字书写规律;彝文强调笔画流畅、弧线优美而不重视笔锋变化和笔画粗细 , 书写起来羁绊更少 。 这种文字特色的形成 , 与民族的语言习惯、文化特征有莫大关联 , 比如用彝文创作的诗文表现出更多弃繁就简的浪漫元素 , 虽然它包括一些看似严肃的主题 , 如祭祖、祭神、禳祸、占卜等等内容 , 但文本讲究有韵律的排列组合 , 纵横驰骋的夸张想象 , 使古彝文作品形成以诗、韵文叙事的特有风格 , 学人由是赞许:“罗罗经的语句 , 多系五言 , 意义简朴 , 音韵自然 , 且段落分明 , 毫无错乱 。 虽其中有长短句 , 朗诵起来 , 也极合节奏 , 纯是一种古诗词的上品!……至其字画的古劲和秀丽 , 更可做我国文字学家的参考品 。 ” 这些优点成就了彝文浩如烟海的经卷传抄 , 粗略统计 , 用老彝文书写或刻印的经卷总数超过12000余册 , 目前尚有至少5000多册流于民间 。
申明:本文来自于网络转载 , 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 。 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媒体所有 , 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删/改 。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