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彦颐|高彦颐谈清初社会的砚台与文匠

高彦颐|高彦颐谈清初社会的砚台与文匠
本文图片

高彦颐(章静绘)
高彦颐(Dorothy Ko)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系教授 , 研究方向为古代晚期和近代的中国科技与性别/妇女史、物质文化 , 著有《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等 。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的高彦颐新著《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 , 从砚台这一物件入手 , 探讨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 , 呈现了一个精彩的物质文化史研究 。 《上海书评》邀请该书中文版译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詹镇鹏采访高彦颐教授 , 请她谈谈田野考察与写作经历 , 以及她对清初工匠与士人的思考 。
高彦颐|高彦颐谈清初社会的砚台与文匠
本文图片

《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 , [美]高彦颐著 , 詹镇鹏译 , 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出版 , 348页 , 158.00元
【高彦颐|高彦颐谈清初社会的砚台与文匠】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的写作缘起及研究目的 。
高彦颐:本来打算写一部以家庭内外女性技艺为主题的专书 , 每章集中介绍一门女人有份参与的手艺 , 如古时铸剑的莫邪、清末民初的苏绣家沈寿、当代景德镇的制陶女手、江苏镇湖的绣女等 , 顾二娘是其中一章 。 当时的想法是 , 历朝的才女、闺秀诗人和画家的作品 , 我们已经略知一二 , 但是社会发展所赖 , 供应衣食住行的百工技艺 , 又如何与性别交叉运作呢?所谓“男耕女织” , 是儒家社会的理想性别分工 , 但是具体操作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 不过在收集资料过程当中 , 发觉每一门手艺的传承 , 所需要的文化资源都不尽相同 , 时代背景的差异 , 也较难一一处理好 。 起初不太愿意深究顾二娘的世界 , 因为对琢砚、书法都是外行 。 但是她的故事越看越耐人寻味 , 也就顾不得后果一头栽进去了 。
您的早期著作 , 包括《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及《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 偏重于运用文献史料 , 而本书则更多运用艺术史、物质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这种转向对您有什么挑战?写作过程又如何加以克服?
高彦颐:在写《缠足》一书时 , 曾经尝试透过研究绣鞋的制作工艺和原材料来源等面向 , 了解妇女的家庭劳动和日常生活 。 开始意识到物质文化这花花世界 , 自有一套运作规则 , 要认真研究它 , 就要先学会这些规则 , 而不是沿用研究文献史料那些路子 。 于是再出发 , 走回教室 , 选修了艺术史同事们的课 , 一有空便跑各地博物馆库房看文物 , 大清早赶到跳蚤市场与江湖各路英雄交流 , 春、秋两季参观纽约拍卖行预展等等 。 这过程很有意义 , 比枯坐在阅览室钞笔记有趣多了 。
高彦颐|高彦颐谈清初社会的砚台与文匠
本文图片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书影
高彦颐|高彦颐谈清初社会的砚台与文匠
本文图片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书影
研究及写作期间 , 您曾到多间文博机构去观摩文物 , 并在全国多地(包括广东、福建、苏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 能否说明一下田野考察的行程经历?其中 , 哪一件砚品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