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咮砚|瓦石清兴——宋代文人的造砚活动( 二 )


行至泗州 , 见蔡景繁附唐林夫书信与余端砚一枚 , 张遇墨半螺 。 砚极佳 , 但小而凸 , 磨墨不甚便 。 作砚者意待数百年后 , 砚平乃便墨耳 。 一砚犹须作数百年计 , 而作事乃不为明日计 , 可不谓大惑耶?
由此可知凸心砚使用寿命之长与此种设计款式风靡的程度 。
凤咮砚|瓦石清兴——宋代文人的造砚活动
本文图片

宋 鳅背纹歙石案形底砚
创想家
国子监博士王颐即为新砚台的创想家 。 建州建安龙山、凤山之间的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一带) , 宋时为贡茶产地 。 其出产的龙凤团茶 , 被陆游赞为“建溪官茶天下绝” 。 凤凰山 , 山如翔凤下饮之状 。 当其咮 , 有一潭 , 一名龙焙泉 。 自宋以来 , 于此取水造茶上供 。 潭中有石 , 色苍黑 , 质如玉 , 声铜铁 。 千百年来 , 世上的人都不识此石之佳 。 熙宁五年(1072) , 王颐于一偶然的机会 , 得到了一块潭中石 , 始发其妙 , 觉得此石殆有玉德 , 似可作砚 。 起初 , 王还担心此石太滑 , 岂料成砚后一试 , 甚与笔墨宜 。 一种新的砚种由此诞生 。 王颐之成功 , 不仅在于他勇于探索与尝试 , 更得益于其慧眼独具的营销策略 。 他深知 , 凭自己的区区之力 , 新砚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名扬天下 , 后来居上 。 他再一次采取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 请嗜砚如命的大名人苏轼作为新砚种的形象代言人 , 以作宣传 。 凭借着名人效应 , 新砚种迅速脱颖而出 , 驰名遐迩 , 红遍全国 。
凤咮砚|瓦石清兴——宋代文人的造砚活动
本文图片

宋 云纹绿洮石风字砚
策划
苏东坡果然不负重托 , 接连出招 , 为新砚种的宣传可谓不遗余力 。 一曰 , 取个美名 。 东坡先生一反以砚石出产地的州名命名砚台(如端砚、歙砚)的惯例 , 依据“北苑龙焙山 , 如翔凤下饮之状 。 当其咮 , 有石苍黑 , 质如玉”的情形 , 名之曰“凤咮” 。 凤 , 系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 象征祥瑞 。 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 。 “凤咮” , 这名字多美呀!谁不想攀龙附凤 , 沾点喜气?二曰 , 舆论宣传 。 东坡先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 以如椽之笔 , 一连写作发表了三则《凤咮砚铭》:
帝规武夷作茶囿 , 山为孤凤翔且嗅 。 下集芝田啄琼玖 , 玉乳金沙发灵窦 。 残璋断璧泽而黝 , 治为书砚美无有 。
说凤咮砚“如乐之和 , 如金之坚 , 如玉之有润 , 如舌之有泉” 。 总之 , 好得不得了 , 颇有一点天花乱坠的味道 。 三曰 , 事件营销 。 作铭赞美尚嫌不足 , 东坡先生又有意无意地挑战权威地戏言:
苏子一见名凤咮 , 坐令龙尾羞牛后 。
并且将其铭于凤咮砚砚底 。 这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 不径而走 , 一时成为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热点 , 对于凤咮砚的宣传与销售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 不过这也给苏轼带来了麻烦 。 此诗传播以后 , 歙州的人非常生气 , 以至苏东坡后来使人求砚于歙 , 歙人云:你自有凤咮砚 , 还要不如它的歙砚干什么?苏轼无奈只得又作了一首《龙尾砚歌》 , 在诗中检讨说:
我生天地一闲物 , 苏子亦是支离人 。 粗言细语都不择 , 春蚓秋蛇随意画 。 并且对歙砚赞美备至:君看龙尾岂石材 , 玉德金声寓于石 。
如此方缓解了与歙人的对立情绪 , 获得了朋友赠送的龙尾大砚 。 四曰 , 危机公关 。 经过事件营销 , 凤咮砚名声大噪 , 一时竟供不应求 。 由于凤咮石位于潭中 , 开采不易 , 产量很低 , 不法商人见有机可乘 , 便以同一溪中的黯黮滩石假冒之 , 其砚“状酷类而多拒墨” 。 假冒产品盛行以后 , 有的朋友如孔毅甫就写信来问是怎么一回事 , 有的人就对凤咮砚有了不同的看法 。 对此 , 苏东坡便开展了危机公关 。 一方面他给孔毅甫写了凤咮砚铭作为回答: